1.
想起之前不知道在哪听过一句话,大概说是:现在人们总喜欢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却不知自己的初心为何?
我觉得很对,至少对我来说是真实的,我常常喜欢把不忘初心对别人说,也喜欢在我喜欢的书的前面写上这句,送给别人。
偶尔我也会对自己说,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初心为何,走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是浑浑噩噩的就这么过来的。
2.
我总是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但又不如行尸走肉那般安分,我每天都有各种事情要抱怨,每天都对生活失望。不想同人沟通,又觉得寂寞难耐,想一人独处,又害怕真的就孤独下去。
我开始讨厌周遭的事物,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不敢去跟别人交流,就像患上社交恐惧症一样,我向自己亲近的人们倾诉我的状态,我很苦恼我很烦闷,可朋友却觉得我无病呻吟,仿佛她们是认为我就应该是一个每天自嘲的傻缺。
3.
我发朋友圈从不会屏蔽我的父母,我基本很少发动态,我有事也从不会跟他们说。原因是每次只是件小事或者一件只是自己做的挺搞笑的一件傻B的事情,但在他们看来,我就是生活不幸福,我就是与周围同学发生了什么重大矛盾。完全没有的事情,我虽然内向但向来与同学相处甚为融洽,可他们却总会担心一些没有的事。
后来我每次发朋友圈都谨小慎微,想想需不需要屏蔽他们,这条发出去他们看见了会不会有想法,有时候开心的事情都会被想的不好,都要有种居安思危的感觉,等到我真的有糟心的事情,我该怎么办,开学的时候告诉我不要过于开心得意忘形,难过的时候又告诉我,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学会看开。其实这些本没有错,但我就是不需要,我只需要开学的时候有人跟我一起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不要讲那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我不需要,我都知道,我都知道。
4.
我总希望日子过得很开心,很无忧无虑,就只希望开心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大笑,难过的时候大哭。这些对小孩子来说就是本能,对成人来说,就是不成熟的表现,成人要背负和考虑的东西太多,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因为要顺从环境,对社会妥协。
我常常想,为什么长大以后就不能像从前一样,为什么长大就要走散了。直到我自己慢慢长大。我很羡慕我妹妹,还小,我总劝她活的像自己,自己开心最重要,不要顺从别人的想法,这样会很辛苦,现在都这样,以后会更辛苦,而不会说以后更快乐。
可我发现可怕的是,她的思想已经接近于定势了,她不听我的,而是像当初的我一样,走上一条我现在所唾弃的道路,我想引导她往另一边走,却发现徒劳无功。
5.
我向来跟我父母的教育观不同,我觉得他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本该拥有的幸福时光,他们跟大多数父母一样,让自己的孩子每天学习,陷入上学、补课的恶性循环。这是我非常讨厌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不是每个人都学的进去,不是每个人都要一味的补课才不会落后。学习要靠自己,被动的环境下,结局只是沉默或者爆发。而两种都是我认为不好的结局。
我们父母这一辈人也算是在夹缝中长大的一代,从小穷怕了,长大后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迫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他们希望自己没能完成的,孩子可以完成,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我也相信,但我不相信那些被迫吸收进去的东西被称为知识,我认为那只是用来考试的工具。或许这些工具真的对我们本身起了作用,好像自己确实懂的多了,但有多少人可以将它拿来为己所用。知识是自己的,是一个自己汲取过来的,可以丰富自己并为己所用的东西。我明白现在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和行为,也理解他们,但我不能苟同。
现在的父母都是年轻一辈的了,八五后九零后,甚至可能大多数都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教育观念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看到过很多文章新闻都在说现在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压力山大。而孩子却也默然接受了,没有反抗,只是无声的接受了。
现在我所接触的都是些年轻家长,我原以为他们可能会不同,我发现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报的多的不是文化课班而是艺术类学科。我是很鼓励学些艺术类的课程,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各种兴趣辅导班接踵而至,跟文化课班的区别在哪?不都一样吗?
我曾经问过这些孩子,我问,你们喜欢吗?为什么要学这个啊?他们大多数都告诉我说,是妈妈给我报的,我就来上了。父母对孩子能不能宽容一些,能不能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剩下的时光让他好好享受童年。
下一代父母多数都为九零九五这些人,我希望未来的你们不要也是如此。我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多一些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