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感叹老祖先的智慧,把如此之美妙的甘露发明了出来!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能够进入另一个世界。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日常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古代很多文人骚客就是在酒后灵感迸发,写出了很多经典诗句。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读到现在,都感觉到大开大合,思想豪放。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受到他的构思精妙。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叹他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胸怀!
早就听说过,喝酒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自己(微醺)
在这一境界中,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传递。酒精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喜悦、思念、关怀等复杂的情绪。这种境界下的饮酒,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表达和交流,酒的作用在于掩盖情绪的起伏,让懂酒的人自然会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二重境界:见天地(酩酊)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喝酒的境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此时,酒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更像是一个朋友,陪伴着人们咀嚼事态的冷暖,感怀岁月的无情。在这一境界中,喝酒成为了一种社交和思维碰撞的方式,参加品鉴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享受思维的融合和碰撞。
第三重境界:见众生(酣畅)
这是喝酒的最高境界,即“我爱喝酒,但与酒量无关,心醉身不醉”。在这一境界中,喝酒成为了一种自我回归和放松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客套和礼节,只需静静地品味酒的酸、甜、苦、辣、涩。这种境界下的饮酒,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享受,达到一种心灵的出离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