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了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著的《美学散步》一书,其中介绍了老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考。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书法作品,唐代张旭的《肚痛帖》,下面我就从肚子疼说起。
《肚痛帖》全帖六行30字,写的是一日张旭肚子疼,他自己给自己诊断开方的故事,全文如下: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从第四字开始,便每行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
先把艺术放一边,我先说说书法内容,之后再来谈书法和中国美学。
张旭说自己突然腹痛难忍,不知道病情的寒热性质,也就是辩证不清,于是选择服用大黄汤,因为大黄汤对于冷热腹痛都有效果,不过他还是有一点不放心,毕竟自己不是专职临床的医生。
张旭确实不能放心,因为按照中医理论寒热对立,水火不容,如果把寒病当热病治疗,那只会雪上加霜,反之就是火上浇油,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寒热错杂,也就是有寒也有热,这时候需要调和同时治疗。那张旭说的大黄汤到底能不能对寒热腹痛都有益处呢?
我没有找到有文献直接记载张旭这里面说的大黄汤的具体成分,通过“大黄汤”之名我进行了资料查阅,发现在唐代及唐以前主要有三本医书记载了大黄汤,《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一共将近二十个组方。
其中,可能是张旭服用之大黄汤的方子有两个,皆出自《千金/翼方》:
【方1】
处方大黄3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14枚(擘),黄芩2两,芒消2两,甘草(炙)2两。
功能主治石发,烦热胀满,身生疮,年月深久,治不愈,虚热生疮。
【方2】
处方大黄3铢,人参3铢,细辛3铢,干姜3铢,当归3铢,甘皮3铢。
功能主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
方1在功能主治中明确提到了寒热胀满,方2在功能主治中提到了腹痛,再对比药物组成,我认为方2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个方子中除了大黄、丹皮、当归泻热活血通便,还有细辛、干姜散寒止痛,称得上张旭在肚痛帖中所言的“冷热俱有益”。而方1一派寒凉,泻热没问题,寒证则恐适得其反。
通过张旭的这则医案,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认为这是给老百姓自己用药提供了一条通用准则,那就是当无法明确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之时,就可以选用一些“冷热俱有益”的通用方剂,不论寒热服用都会有效,张旭就是这么干的,而且看样子效果不错。
经过我上面一番粗略的考证推理,《千金方》中所记载的“大黄汤”就是能治疗各种腹痛的那一款,不妨收藏试用。
治疗肚子疼,除了上面说的通用方药,还有什么别的通用法子吗?
有的,再给大家推荐3个通用方法,都很简单实用。
第一个就是我们家传的秘方,从小我只要肚子疼我妈就让我吃这个,然后就好了,当时觉得好神奇,后来学习中医就知道原理了。
这个秘方只有一味药,家里也很常见,就是胡椒。书上记载胡椒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的功效,对于受凉引起的腹痛效果特别好,古书上还用来治疗付账、结石痛等,我的经验,对胃肠道的腹痛效果都不错,治疗其他各类腹痛也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用什么样的胡椒呢?我小时候都吃的是那种一粒粒的黑胡椒,但现在很多人家里只有胡椒粉,有些还是白胡椒,那也可以,不过我推荐还是首选一粒粒的黑胡椒,并且一次吃的粒数还有讲究,一次25颗,倒在手心,用温开水送服,好咽又没味道。
第二个方法就是热敷,注意,热敷的工具很重要,艾灸和理疗仪都可以。对于受凉和虚寒的效果自然不用说,对于其他类型的腹痛也没问题,我自己就亲身试验过,两年前有一段时间肾结石经常发作,痛起来后除了多喝水,我就是使用红外线理疗灯缓解的。
第三个方法是点穴。这没什么神奇的,找准穴位,用相应手法刺激就会有效果,这个也是对各种类型都有效。这方面的穴位就很多了,我就推荐两个,一个是治疗上腹痛的内关穴,另一个是治疗下腹痛的太冲穴,在左右两边穴位上找到最敏感的那个点,会很酸胀,持续按揉3分钟,为避免复发之后间隔15分钟和30分钟再按揉一次。
上面是肚痛帖的内容带给我们的启发,其实书法艺术本身也给我们
有句话说“字如其人”,书法讲究的是气韵和意境,这也是中国所有文化艺术的共同特征,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论述的:
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书法、建筑、绘画,都是对虚实结合原则的一以贯之。创作者不是纯粹模仿自然,而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来,描绘出它的气韵,结合自己的心境、情感、思想再展现出来
中国历来讲境界,最著名的就是那三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宗老先生认为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美学观的诠释。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人们只是看到了山的外形,也就是纯粹写实,这就是宗白华说的只有实没有虚。
到了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人们突破了对外形的简单模仿,开始寻找事物的核心,也就是气韵,这个时候人们进入了一个完全抽象的世界,也就是宗白华说的以虚为虚。
到了第三个境界,看山还是山。人们就将具体和抽象融合在一起,将自己和山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宗白华说的虚实结合,由此产生了意境,也就是中国美学观中的最高境界了。
上面的这三个境界用来看中医,你就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这里的“山”就是我们的身体,看得见摸得着,肌肉、骨骼、神经、血管、内脏……这是实实在在的形体物质,有炎症或者长了肿瘤,看到什么治疗什么。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有形的形体物质,我们还能看见经络气血、五脏六腑、温凉寒热、升降出入……这些无形的能量和功能状态。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这个境界就是虚实结合,能看见形体也能看见气血,能看见物质也能看见能量,能看见结构也能看见功能,有阴有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平衡,天人合一。
这好像又说到了我反复强调的“形气神三元系统论”,关于这一理论,更多的内容和案例我还会在以后陆续写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