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杨超越又被骂了。
妈耶,怎么又被骂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这人一出现就被骂,骂她的人也挺不容易的,能坚持这么久。我好奇,想看看这次骂杨超越的点是什么。
这一看,又把我惊到了......
姜思达在节目《仅三天可见》上问杨超越,“你这年龄着什么急赚钱呀?杨超越说,“不早啊,总得攒钱攒嫁妆”。然后,她就被喷了......
我一直没搞清楚,这些网友喷的点到底是什么。不该努力赚钱?还是不该攒嫁妆?抑或不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
但是到最后,我也没搞懂这次的攻击点......
我确实不明白,这个问题哪里不对,于是我做了一个设想,如果把角色对调,让一个男生说这句话,状况好像完全不一样:
问:你为什么这么着急赚钱?
答:因为要努力攒点聘礼娶老婆呀。
观众:哇,这男孩太实诚了,值得嫁!
你瞧,如果把角色换成男的,那观众的反应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我也可以设想,如果这句话不是杨超越说的,而是一个家境很好,学历很高的女性说的,那观众的评价可能也不一样。
所以,我姑且只能认为,这份评价不是针对这件事,而是针对杨超越这个人,一旦一个人被标签化,那不管做什么,都会带上标签。
2
标签有没有好处?
当然有,最简单直接的好处,就是容易让人记忆,比如杨超越,她的标签就是锦鲤。
但同时,标签也带了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杨超越拥有的一切,都是运气,这有一层隐藏含义——她完全没有能力,成功全靠运气。
就是因为这样,她很招人恨,经常被骂上热搜。
我一直对杨超越很有兴趣,不完全因为她的脸(毕竟颜控),更多是因为,这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我第一次认识杨超越,不是因为创造101,也不是她长得好看,而是,她被骂了。
有点讽刺,大部分骂她的人都不希望她火,但偏偏,骂她的人越多,就有越多的路人认识她,毕竟大家都八卦,谁不想知道一个这么“招人恨”的人长什么样,这样的路人不止我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
自出道以来,她经常被骂上热搜。
每骂一次,她又火一次。
她第一次被骂是因为,她既没有专业能力,也不够努力,竟然被粉丝投到了创造101的第三名?
这个投票让很多人都很气愤,当然也包括我,毕竟我也是看节目的人,虽然不投票,我也替其他小姐姐不值,如果专业能力输给粉丝力量,如果优秀输给颜值,如果遇到问题不靠努力却靠哭,那世界就乱套了。
这不是我愿意接受的世界。
但是偏偏,杨超越的反应很有趣。
她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她也没有否认过这件事。
很多人骂她,她说,作为艺人,应该接受别人对你的批评和质疑。
被人骂的时候,她更心疼的自己的粉丝,别人的偶像在台上闪闪发光,而他们的idol在台上瑟瑟发抖。
她还有一句经典语录:有钱人吃路边摊就是接地气,没钱人吃路边摊就是穷。
一次采访,主持人问她如何看待成名的代价。
她说:“什么代价不代价的,我都没计较过这事。这不是你该承受的吗?人活着哪有不累的,累就累点。你不成名你也累,工地干活不累吗?晒得不行,谁都累。只要是努力活着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人,没有人不累,没有人没付出汗水。”
你说她傻吧,但是这些充满智通透的话却不像是一个傻人说的;你说她无知吧,她却很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你说她笨吧,别人都学得会的舞蹈动作她却老学不会,但是她却能准确捕捉粉丝的心理。
看到她的这些话,我也开始被她圈粉了。
虽然,这不能掩盖她专业能力不足的事实。
她充满了矛盾。
她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她没有因此觉得自己值得这些喜欢;她收到很多人的骂声,她也没有因此颓丧;她知道自己很红,却也清楚,这来自于运气,随时可能被抽走;她知道粉丝喜欢她,她却不想按粉丝喜欢的样子活着。
我不否认杨超越的知识水平低,认知也不高,但不代表这就是“无知的人”。
我一直觉得,那些不管杨超越说什么,就直接骂她无知的人,真的很蠢。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没学好,能不蠢吗。
唯物辩证法早讲过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偏偏很多人只记得标签,却不会分离矛盾,马克思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想跳出来打人。
3
我一直想不同,马克思的辩证法多好用呀,怎么老有人学不会。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因为大脑太懒了。
不久之前发生了一件事。
我拔了一颗牙,一位跟我家关系不错的长辈听说以后,用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把我说了一顿,指责我不该拔牙,因为拔掉一颗牙会导致牙齿疏松。
我告诉她,这是医生建议。
听完,她更生气了:那些医生肯定让你拔牙,你拔了他们有钱赚。
她继续给我举例,30多岁的时候,她突然检查出身体有些异常,天生的,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她跑了几个医院,医生都给一样的建议,因为医生认为,这个异常会影响她的健康。
直到后来经人介绍,她找到一位老中医,老中医给她的建议是,不做手术。怎么说?老中医表示,她活了30多年,这个异常也跟了她30多年,没出什么大问题,那说明她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如果现在做手术补上一个肾,万一有排斥反应可能更糟糕。
于是她听了老中医的建议,没做手术,20年过去,她还好好的。
就这样她认为,西医都是骗钱的。
更有趣的是,虽然她认为西医骗钱,但她每次生病,都看的是西医,而且最后,她的病都得到治愈。
当然,我并不想比较中西医哪个更好,毕竟各有特色。
直到现在,她依然认为西医就是骗钱,不管医生怎么解释,不管她看好了多少次病,她始终认为他们在骗钱,不管这种治疗方式是不是有效,她依然认为这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这位长辈是不是故意找茬?我认为不是,只是她也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可用性法则”。
什么意思呢?我们会根据记忆存在的信息对一件事做判断,记忆里的信息,也就是“可用性信息”。
这位长辈的记忆,一直保留着当年那单手术的信息,不用做手术也能平稳渡过20年让她记忆深刻,于是,她就给西医下了一个标签——骗钱的。
因为“贴标签”,是一种非常省事的评价方式。下了一次标签,你的大脑就会对一个人或一类事形成固定印象,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就会抽取脑海里的“标签”对事件进行评判。
而如果每次遇到类似事件,你的大脑都要重新结构,把事件一个一个抽离出来,那大脑会很疲劳。
所以,大脑会选择最为偷懒的方式——使用标签去评判。
这样的评判,是最省事的评判,却不代表是最有效的评判。
4
但是你并不会每次都被大脑误导,用标签去评判事物。
今年6月有一部剧火了——《长安十二时辰》。
很多人喜欢里面的人物,为什么?足够真实。
张小敬是里面的英雄,但是英雄也干“坏事”,他出卖自己的兄弟,直接导致兄弟的死亡。
曹破延是里面的坏人,他要炸掉长安这座城,但坏人做的不全是坏事,他会对跟自己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心软,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放过孩子一家。
龙波是里面最大的反派,但他却是最讲义气的人,他能为兄弟出生入死,但同时,他也曾因一己之私滥杀无辜。
很多人评价里面的人物——真实,饱满。
因为充满矛盾的人物,才是现实中的人,英雄也有缺陷,坏人也拥有正义之心。
这时候,观众没有被“英雄”的标签误导,觉得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被“坏人”的标签固化思维,觉得坏人毫无可取之处。
为什么这时候不会被标签误导?
因为,电视剧展示了“标签化”和“去标签化”的全过程。
你看到张小敬出卖了自己的兄弟,英雄也会做如此不堪的事;你也看到龙波的兄弟义气,多年来东西奔波安置兄弟亲人。
你掌握了很多的信息,虽然可能不是非常全面,但足够让你去判断一个人物。
这时候,你不会被大脑欺骗,因为信息更新了历史记忆。
5
不过可惜,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像看电视剧一样,可以从多面角度了解一个人,一件事。
你无法很系统全面的“拆解一个人,一件事”。
就像看明星,我们也只能根据他的人设和标签对这个人进行判断,不可能全面了解一个人。也像你面对身边的朋友,你只能看到他的一面,不能看到他的所有面。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该拥有这种拆解思维。
我们本人,可能会成为拆解思维的最大受益者。
比如说,你被分手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这不说明你不行,可能只是前任看不到你的优点;被老板骂的时候,你也可以知道,你可能只是做不好这份工作,这不代表,你做不好别的工作;公司裁员还不给补偿的时候,你不会认为全世界的公司都是垃圾,你下一次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个给N+1的公司。
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少年的你》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结尾的时候,那位揭穿真相的警官,得到了他上司的一句话:终于成熟了啊。
他把一个乖乖女拖下水,本来他可以不这么做,但是他仍然选择让一个好学生承担责任,他把好人和坏事分离得清清楚楚,好人不小心干了坏事,也该得到惩罚。
但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拥有的思维。
只有孩子才会幼稚地用标签看人,只有孩子才会天真地以为,好人永远是好人,只会干好事,坏人永远是坏人,只会干坏事。
成年人的做法永远都是,好人干了坏事也要坐牢,坏人干了好事也该得到夸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