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二案三课的设计与实施操作手册(1)
模块一:大单元学程案怎么写?
一、倡导大单元教学与大单元备课理由解读
(一)为什么要倡导大单元教学?
核心三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培养高阶思维、形成创新意识。
我们过去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一节(课)一节(课)教学,最后再上复习课,即先分后总结构(分→总),可以说,学生在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一个整体认知。现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大单元教学的整理思路是:先整体导读、再课时学习,更提倡可围绕某个大概念,课与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整合打通进行,后进行单元整理,即变成总分总结构。两者对比可以看出,过去是分、总结构,现在要变成总、分、总结构。可见,当前大单元教学实施核心理念为:先带领学生“综观森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局部审美”(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学会“植树造新林”(迁移应用)。
(二)为什么要倡导大单元备课?
核心三点:构建三图:清晰的教学方向 —— 就像GPS导航系统; 系统的教学框架 —— 就像建筑的设计图; 科学的教学路径 —— 就像登山的路线图。
具体讲:便于教师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吃透教材模块之间的关系;便于教师从整体上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及达成指标;便于教师确定单元大概念,围绕大概念的学习、理解、运用去进行结构化学习;便于教师明晰学生学了这一单元后能做什么事?(单元大任务)便于教师系统设计课型、课时;便于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系统设计单元作业。
二、整体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框架
当前大单元教学实施核心理念为:先带领学生“综观森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局部审美”(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学会“植树造新林”(迁移应用),三个环节对应的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三大课型:单元导读课(起始课)、单元融通探究课(种子课、发展课)、单元整理课(含单元大概念新情境应用课)。
两备二案:教研组集备、单元框架备课,形成单元学程案;教师个备、课时系统备课,形成课时学习案。先单元备课,再课时备课,单元学程案与课时学习设计案要关联。前是框架、较简,后是系统,较详。
课时三课:课时学习案的三个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整理课。
意图:实施:肤浅、固定套路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迭代、升级为理解大概念的深度学习的学科活动,从对知识点的合作探究深化到围绕大概念的合作探究,是合作学习的深化。
操作要点:
1.探究课分为内容融通探究课、方法融通探究课两个子课型,每个子课型又细分为种子课、发展课;
2.初高中单元整理课附加大概念新情境应用课课型,单元整理及大概念应用;
3.三结合备学习案:知识点课本批注+学习设计(教案)+学习内容(课件);
4.教案形式:单元备课及课时三案必备+传统课时教案;
5.大单元以新教材课本单元为主,不提倡、不要求跨单元整合,难于整合的也可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