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公元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序》中叙述作者本人读书之专,手书笔录;求教之恭,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又再请教。如今有条件好于他的,学不好,是因为学习不如其专。文中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究其文,读书之专,求学之恭,这是宋濂有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不如的差距所在。条件好了,不一定不专;条件不好,不一定都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是给条件不太好但想学习的人的磨刀石,但其实也是给条件好的不想学习的人不学习的借口。所以,向学,是一种态度,这与家庭条件好坏关系不大,与家教有关吧。
能赋予宋濂“读书之专、求学之恭”的向学品质,其父母家教言传,也非常重要。这是余读《序》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