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房间,有一张自己画的图,就是用尺子画了75*12共900个小格子。心里不愿让人知道它的意思,所以用英文写了标题”TIME of LIFE“。对,人活75年,不过900个月。
这900个月怎么过?每个当下怎么过?很多人不去想,不敢想,以至来不及想。
我奶奶,长病十年,七个子女悉心照料。高二那年夏天刚考完期末考试,那个打雷大雨的清晨,我亲眼看到奶奶去世。那之前的一周,奶奶神志不清,睡梦中说着胡话,“马车“,”回家”,像是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我在夜晚坐在她身边,看她像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梦游,不知道怎样再和她说话、再和她联系。
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告别。谁在没思考过离别这回事的时候,就知道怎样去告别?
《最好的告别》的作者葛文德是位美国医生,他分享了很多故事,讲述分析了美国、印度等地家庭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
在美国,1760年的时候,65岁以上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14%。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现在,中国是地球上第一个老年人超过1亿的国家。
在不久之前,死亡还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与健康相伴,生活会愉快地行进,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某一天,疾病会突然袭击,健康状况会像推上滑雪口一样迅速下滑。
而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轨迹。越来越多的人会活足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死于老年,身体系统累积的摧毁力量让生命渐渐衰竭,生命衰亡的过程变成一条长长的、缓缓的曲线。
作者带领我们思考的是两个过程:一是如何面对缓慢衰老而又能独立生活的过程,二是如何度过死亡之前正在失去对自身全方位掌控能力的时段。
面对第一个问题,美国社会有几种方式:
老人和孩子同住、老人和老伴同住或独居,或者去疗养院(美国的疗养院,更像是一种机构,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士对老人进行照顾,更注重“安全”)。
后来出现了一种中和以上两者的“持续护理”(continuum of care)概念,即社区中既有独立生活区,在某一天老年人需要时,也有能够提供全天候护理的区域。
后来又出现了“辅助生活”(assisted living)这个概念,创始人克伦.威尔逊心目中对于它的关键词是“家”。老年人在在这里,会有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里面有她喜欢的东西,要有人帮她做自己无法做的事情。在这里,她可以锁上房门,控制温度,拥有自己的家具。没人要她起床,没人关掉她最喜欢看的肥皂剧,也没有人可以因为过期刊物和杂物构成安全威胁而扔掉她的“藏品”,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如愿拥有隐私,没有人可以让她穿衣服、吃药,或者让她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因此“辅助生活”的目标就是任何人都不必觉得被机构化了。
后来,一位名叫比尔.托马斯的年轻医疗主任冒着不被很多人接受和配合的压力,在他就职的大通疗养院养了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还有数百株室内植物和一个欣欣向荣的菜园、花园,疗养院还为员工提供照料孩子的服务,并开办了一项针对放学后孩子的项目,这种“伊甸模式”的目标是抗击托马斯所谓的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研究者对比了大通疗养院和附近另一所疗养院的情况,发现大通疗养院居民需要的处方数量下降了一半。针对痛苦的精神类药物,下降尤其明显。总的药品开销只是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托马斯解释,针对厌倦感,生物会体现出自发性;针对孤独感,生物能提供陪伴;针对无助感,生物会提供照顾其他生命的机会。
克伦.威尔逊希望彻底取消疗养院,代之以辅助生活机构,比尔.托马斯想要重建疗养院。但他们追求的是同样的理念:帮助处于独立状态的人们维持存在的价值。威尔逊的第一步是给他们一扇可以上锁的门和一间属于自己的厨房,托马斯的第一步是提供生物给人们照料。
面对第二个问题:如何度过死亡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并且可以做我们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当很多理智的人直面死亡时,也会突然害怕,想使用任何方式延续生命,而也有人想自然地离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可以与亲近的人交流这个话题,当我们神志不清时,请他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
在美国,有医疗制度做保障,人们可以选择在大限将至时继续通过医疗措施延长生命,也可以选择善终服务。善终服务尽量使人们减少疼痛,使人们关注那些对他们生命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最终安宁地离去。1945年,美国在家死亡的案例占绝大多数,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下降为只占17%,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比例又开始增长。选择临终关怀的人数稳定上涨,2010年的时候,45%的美国人在临终关怀与亲人陪伴中离世。这个比例属于世界上最高的。
以上,更多的是美国的情况。而在中国,国情、家庭结构、思想观念等均与美国不同,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念。而今后,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变化,我们势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最佳方案。
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可以做我们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故事总在改变。在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遭遇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的关切和愿望可能会改变。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想要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的自由。
故事的最后,作者的父亲(一位印度移民到美国的医生)得癌症去世前,选择了善终服务,经受了最小程度的疼痛。作者作为长子,按照父亲的意愿,在仪式中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恒河水,那一瞬间感觉到无数代人的手穿越时空相握在一起。
Being Mortal,身为凡人,最好的告别,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