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尔冰工业大学的新生在吐槽自己参加学生会的简历和经历一事,在网上引起了关注。不少网友也是开始纷纷吐槽学生会“无用论”和“官场论”。尤其是,当初面试自己的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们,相信不少人都曾经怀疑过他们是否真的有足够的资历去担任压力面试的面试官吗?还是说这本就是场儿戏?他们不过是做做样子?拿新人开心?给新人下马威?
然而,有位自称是学生会部长的学长,强行在舆论浪潮中撕开了一道口子,给大家安利一波加入学生会的种种好处,在此分享给大家,看有没有“触动”你的心灵。
参与学生会的目的在于:
第一,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毫无疑问,学生会办的事情再水,一年下来还是得有个几次活动才能交差。在有限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普通干事还是部长,都可以培养一些能力,比如沟通协调、做人做事、执行力、组织能力等。
如果能混到个领导,那上台讲个话、召集几个人开会、跟团委老师汇报工作的机会还是有的,这些经历也可以锻炼一个人。
第二,拓展人脉。
总的来讲,学生会里的人能力还是在平均线以上的。如果能在这个组织里认识一些厉害的人,或者有几个一起共事过的小伙伴,那这些关系用功利点的话讲出来,就是人脉。
尤其是通过学生会可以认识一些不同学院、甚至不同学校的伙伴,能够拓展自己的事业和关系网络,哪怕只是“弱关系”,但这种关系沉淀几年以后,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期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结交朋友。
人脉和朋友其实是高度重合的,之所以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朋友”还有其他非功利的意义存在。很多人在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并不是室友,或者班级的同学,而是在一些社团组织里认识伙伴。
因为加入了同一个组织,意味着你们有某种共同的爱好或者价值取向,所以结交到朋友的概率更大。那些在班级或者宿舍里找不到友谊的人,去加入一些组织是很有必要的。
更不用说,很多人还能在这些组织中找到真爱。
第四,获取资源。
学生会这类组织,主要目的在于联系学校和学生。换句话讲,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些资源,也会通过学生会这个“介质”去实施。
小到换个宿舍,大到碰到出国交换项目的时候勾搭下老师、拿个支教保研的名额,这些资源(或者福利)对于学生会的人,尤其是部长和主席这个层级的人来讲,肯定是有倾斜的。
学生会里这些行政资源,对于很多有想法的人来讲,还是很值得争取的。
下面这种好处,就是学生会独有的:
第五,所谓的优越感和权利感。
相较于前四种优势来讲,这种优越感和权力感可谓是“短期最诱人,长期最无用”的。
我在大学时遇到的很多所谓的学生会领导,那官范儿可是一套一套的。本来20出头的小年轻,张嘴闭口就是
“我今天简单给大家说两句感言”(然后滔滔不绝1个小时);
“这次联谊会是成功的联谊会,是胜利的联谊会”;
“张部长的提议很好,大家下去调研一下”。
反正我每次听到这些发言都想把白眼翻上天。更不要说,那些打着“压力面试”的旗号,企图在学弟学妹们面前释放自己的权力欲的小喽喽们了。别说学生会的压力面试,就是很多大企业里所谓的压力面试,也不过是走个流程,只为了展现一下企业的“正规感”,就是个糊弄年轻人、顺带筛选下候选人的把戏。
很多HR自己都不相信,所谓的压力面试能筛选出来优秀的候选人。
所以,还在大学里的学生们,看似把社会上的这套东西学到手了,其实就像小孩子模仿大人穿西服一样可笑。
更可悲的是,很多小官迷们还把它当做展现优越和权力的途径,这真是太愚蠢了。因为这些玩意儿除了能带来短暂的心里快感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实质的利益。
更可怕的,如果在学校里习惯了这些优越感和权力感,那对今后走上社会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总结一下就是:参与学生会的好处还是挺多的,关键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捡了芝麻、扔了西瓜,到最后还被芝麻给噎到,那就得不偿失、贻笑大方了。
虽然自己没有加入学生会,虽然学长说的挺有道理,但我想我还是不会考虑的,你怎么看?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