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三的时候,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了这本书,一时好奇就拿起来看了,然后就放不下了。
作者(林达是两个人)带着雨果的《93年》,去了巴黎。一路上,从巴黎建设的历史讲起,讲巴黎这座城市,这里的建筑、人文、历史、闻名于世的各种古堡和各种带有巴黎人民特有的闲散与慵懒的咖啡座,以及那段引人遐想的法国大革命。
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以一个游客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对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有兴趣的人的视角,给了我这个一直受历史教材“熏陶”的人一点不一样的震撼。
此前我仅从历史书的介绍中了解过法国大革命,对于那段历史,在中国的教科书中更多是以当局的角度加以解读:比如路易十六是封建君主,他死在争取民主权利的人民手中是他应有的结局。再比如断头台带来的白色恐怖正好解释了革命是需要流血的。
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我只想看看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中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心情,书写怎样的故事。林达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点愿望。
作者以自己独有的视角,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了我一个不同的法国大革命。断头台上路易十六的血迹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他是历史的牺牲品,他有过改革的决心,想过要成就一番作为,他也想像他的先辈路易十四一样让高卢雄鸡在欧洲大陆上依然挺立,只是也许他生错了时代,缺乏太阳王那样的魄力,或者说他只是敌不过历史奋力向前碾过的车轮和愤怒的巴黎人民,当被革命的热血冲昏了头脑的人民站上了巴士底狱的墙头,不知道即将面临死亡的路易十六有没有后悔过,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后悔,还是为了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自己的软弱而后悔。临死前的路易十六告诉玛丽皇后不要让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报仇,仇恨不会化解只会越积越多。他是否曾希望经过大革命洗礼的法兰西将来会重新屹立在欧洲大陆?他走上断头台时是害怕的颤抖还是带着笑?他曾经支持拉法耶特支援美国的独立战争,他曾经同意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共和国,他曾经也许真的想过要将法国带上民主共和之路,只是一切还未来得及实现。也许在死前他嘲笑过自己的软弱,觉得有辱祖上路易十四的威名,可是我相信他对法兰西是如此的热爱,他不是一个伟大的君主,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让波旁王朝变得风雨飘摇,让封建君主专制面临消亡,可是他却接受了历史的进步。
充满变数的法国大革命持续了太多年,吉伦特、雅各宾、断头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些出现在大革命历史中的名词有的被人渐渐遗忘,有的深入人心,时代总是进步的,现在的巴黎美丽、时尚、经典,那些曾经的血和泪换来了后世的和平与进步,虽然历史有代价,却教会了人们要向前看,历史不会被改写,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感动上帝的人们消失了,也带走了属于一个时代的精神。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走一走巴黎的那些街道,看一看那些记载了感人故事的博物馆,坐在露天的咖啡座,点一杯巴黎风味的咖啡,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宽容。也许还应该走走那些鲜有人拜访的古旧角落,去发现被遗忘的点滴。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往事,巴黎也有,而且很多很耐人寻味:那些傲立的哥特式尖顶,被鲜花环绕的优美城堡,还有贯穿巴黎的塞纳河,有些故事很短,有些却永远讲不完……
(十几年前的读后感,仅凭一篇游记让我对巴黎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无限遐想,后来也真的去巴黎玩过,确实很美,和当年想象的出入不大。再后来也关注时事政治,近现代法国的强大与衰落、各种辱法笑话和当下法国政府的魔幻治理,再回过头去看当年幼稚的想象,心境和观察视角的转变不仅在于我个人的成长,这其中也有国家逐渐强大的原因,十几年前看欧洲觉得他们好先进,十几年后的现在看欧洲,觉得他们竟然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心境180度大反转,这感觉魔幻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