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假在考驾照时,闲时翻阅《传习录》一书,我当时见“不动心”三字,有一种莫名的感悟,那时所面临的科目三难度较高,我以自己“不动心”的粗浅感悟参与训练与考试,结果是成为当时通过科目三考试的那30%中的一员;
后来遇见一女孩,不知怎地乱了个人分寸,做出些许非理智的行为,结果是两累俱伤,不见一丝“不动心”的自主与理性。
自此,我就经常问自己:王阳明所说的“不动心”是怎么一回事情?
在,《坛经》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有一天,风呼呼地吹,吹动了竹竿上所挂着的布幡,其中一个和尚看到了就问旁边的人说:“你看这是风动呢还是幡动?”旁边的和尚有的说:“是风在动。”有的和尚不服气:“怎么能看到风呢?明明就是幡在动啊?”双方相持不下,各执己论,几乎就要打了起来。
这是禅宗惠能出现在人群中,大家想请他作最后的定夺,只见他挥一挥衣袖,吟唱道:“既非幡动,也非风动,仁者心动。”随后再挥一挥衣袖,虽然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让当时所有的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在中学教材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则故事,往往是归类为哲学讨论的范畴,一度作为“唯心主义”的案例在考试时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题。
我一直在想“不动心”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先是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听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涉恬淡自然的心灵感悟,随后又听闻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一些未曾想清楚的内容若隐若现,故事是这样的:
远在周朝时期,有一人名叫柳下惠,一天夜里赶路途径一座古庙,这时正赶上天降暴雨,于是他走进古庙中避雨,之后又走进来一位女子,这位女子身上的衣服都已经湿了,浑身瑟瑟发抖,当时天气大寒,柳下惠身上也没带火柴或者打火机之类可以生火取暖的东西,看着眼前这女子已经晕厥过去,很有冻死的可能,于是柳下惠当机立断用自己的身体为女子取暖,据说那一夜肌肤交融,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传说或许有夸张成分,却是“不动心”的一次精心杜撰。
直到四百年前,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位名叫王守仁的圣人,所创立的“心学”,在当今和后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集大成者。
在其著作中就有着对“不动心”的记载:“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是说很多人都以科举考试考不上为耻辱,但是我本人感到耻辱的是因为考不上科举动了心,言下之意就是“不动心。”
何谓不动心,意即不为外物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心志。
纵观王阳明的一声,虽然光辉无限。可是在悟道前也是饱经挫折,年轻时笃信理学,天天“格”竹子,大病一场,终无所得;为官时因为说话直爽被发配贵州龙场栉风沐雨,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原始森林,也同时悟道;平定宁王叛乱,官封伯爵……如此种种顺与不顺,但他皆不动心。
一般人的反应是遇到好事欣喜若狂,遇到坏事焦虑万分,因为工作不顺或者情场失意一蹶不振,自己的状态和心志,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心情或喜或悲,情绪或高或低,状态或好或坏,表面上是因为外界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志被处处牵绊。
从惠能的“仁者心动”说到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再到王阳明的“不动心”之说,虽然朝代不同,但是表达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人可以掌控自己的心志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