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智策略
萨提亚四种应对方式:指责、超理智、打岔、讨好
【这四种我一个都没少,指责里,我用的最多的是抱怨,抱怨孩子上厕所滴答尿,抱怨老公袜子到处放,不洗攒一堆,抱怨天气,抱怨大院的路长,干一行抱怨一行,甚至在坐出租车的过程中,用抱怨公共话题来与司机师傅共情,把抱怨用的淋漓尽致;
超理智也是我的惯常方式,对儿子,对自己最多。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几乎都是用超理智,也是就和平时讲道理,从一只蚂蚁能讲到世界,中间还加点儿非洲孩子,各种。甚至当他受伤时,孩子都不敢在我面前哭一声,最多咧咧嘴。
打岔,我最最擅长的,能成功的把话题抓过来,带走。幽默就是我的高级防御,自己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很痴呆。
讨好,是我最讨厌自己的一个模式,对任何人都讨好,甚至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都不敢说个“不”字。委屈和贬低自己来得到别人的爱。】
心智策略vs关系
心智策略比应对方式更深层。它也叫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并相应地做出自己的反应。
外在行为取决于心智策略
心智策略的性质:
无好坏、无对错,只有有效、无效。
无效:策略过于单一,过于自我。
心智策略:
1、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
2、有效的决策可变策略
二、受害者心态: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
环境可变策略:
侧重于在与外界人事物的互动中,期待外界的改变。个体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往往会通过指责、抱怨、发脾气等冲动行为来跟对方建立连接,却不会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种心智策略无效、有局限的、被动的,会把对方推开,使关系更远。
“甩锅”,把改变的力量寄希望于外界,放弃了自我的能动性。导致自我力量丧失,陷入提线木偶式的人生。
我们表现出来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与无效策略有关,如果某一种策略对我们没有价值,那它肯定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拥有某种策略,并在应急状态下选择这种策略,一定是因为它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曾经是有效的。——“小衣服”
【策略会代际传承,效仿原生家庭,重要他人的心智策略。我效仿了爸爸指责妈妈,效仿了二姐指责他老公。并且,我吸引我爱人指责我,来完成对爸爸和妈妈的忠诚的爱。活在旧有的惯性模式里。失效的心智模式运行在潜意识里。】
1、原生家庭决定原始心智策略
任何一个孩子都要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世界。
童年经历→原始心智策略→成年后行为方式
6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儿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2、“重要他人”巩固心智策略
1)重要他人:是指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
2)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邻居、老师。
3、外部言语强化心智策略
比如被反复提醒“你真是个好孩子”的人,会形成“他人比自己更重要”的心智策略。
孩子一边看着“重要他人”所做的,一边听着“重要他人”所说的,他们深信“重要他人”的言行所传达的信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心智策略。
三、创造者心态:有效的决策可变策略
主动的、开放的、动态的、不熟悉的、需要自我创造的。
决策可变策略
着眼于发展我们的内在力量,引导我们聚焦激发自我的改变,最终引发外在的环境变化。
所谓角色的“切换”,其实就是策略的“切换”。
在关系中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比如,我们渴望对方爱自己,就会主动表达自己想要的:“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我想让你抱抱我。”
“我爱你,我依靠你,你要对我好一点。”
会提升自己的魅力,更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主动靠近对方,吸引对方。
心智策略过于单一化或者自我化的个体,需要的并不是改变自己,而是增加自己的心智策略。
像机器猫的口袋一样拥有很多策略,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同时刻、不同场景下灵活多变地转换自己的心理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