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鲁斯•贝本梅尔
最近跟老公的相处充满了火药味,好像一向如此,只是最近更频繁,终于引起了我的警惕。
这是今天早上我们一起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回家路上的一段对话——
他:这几天感觉颈椎这里有些疼,大概是抱了儿子导致的。
儿子有三十五斤,抱起来确实很重。但我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就抱了这十分钟的路程还好意思说!
他听了很不高兴,马上挑刺:你一下都不抱,我抱了一路你还要指责我?
我不服气:他可以自己走路的,干嘛要这样惯着他?
这下他彻底被激怒:好,那我再也不送了!
我更没好气地补上一刀:你送不送他都是我早起给他穿衣服洗漱,不送就不送!
不欢而散,两个人都气得不用吃早餐了。
因为他的工作性质,下午他出门时儿子还在幼儿园,晚上九点多他回家时儿子差不多要睡觉了,周末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父子俩相处时间很少,因此早上送儿子的路上这十几分钟是他俩宝贵的父子时间。我一个人送儿子时,儿子一路自己走去。他送的时候,儿子撒娇要他抱,他便溺爱地一路抱着他。
我并未觉得他送儿子是帮我的忙,喊儿子起床给他穿衣服洗漱这些事他并不做。他送时我也得一路跟着,到幼儿园门口了我领着儿子去教室,因为有些要嘱咐老师的话他不愿意说。
我的话让他觉得十分委屈,他放弃了睡懒觉,付出了劳动,不光没有得到我的肯定,还受到了嘲讽和指责。我的表情和话语都在打压他,而我一直说他悲观消极爱打压人,其实我比他好不到哪里去。
仔细想想,其实我想表达的并不是指责他付出的少,我想说的是抱儿子并不足以导致他的颈椎疼。他一周大概送儿子三次,每次十分钟,总共半个小时,绝对不会超过他每天低头看手机的时间。
如果我这样不带情绪地客观列举出来,他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他说颈椎疼的本意是想得到我的关心和安慰,我的反应犹如当头一盆凉水,让他更加沮丧。
苦恼至极的我买来了简友推荐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一翻开我就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后悔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我跟老公的对话百分之八十都是“暴力”的,互相嫌弃,互相伤害,以至于我常常选择沉默,总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他本来话就不多,一开口就引发不愉快,渐渐地我们都封闭了心门,在我们之间,语言由窗户变成了墙。
我决定认真读读这本书,期望它能够帮助我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从而改变与爱人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