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所著的《香水》,看名字,以为读起来让人感官愉悦。其实不然,相信过来人的忠告——千万别在进食时阅读。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欲表达香,则先描写臭。有多臭?随便捡几个:大粪臭,烂菜臭,羊油臭,霉臭,沾满油脂的床单臭,潮湿羽绒被臭,夜壶臭,制革厂的苛性碱臭,屠宰场的血腥臭,太阳暴晒的鱼肠臭,汗酸臭,牙齿屎臭,胃里嗝出的洋葱汁臭,陈年酸奶臭,肿瘤病臭……
在一个充满恶臭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一个没有臭味的弃婴,难免会被当做魔鬼。
比如现在的城市,有特殊的味道。而荒无人烟的地方,味道肯定不一样。姑且把城市的味道称为人味吧,人味应该是极臭的,只是我们天天嗅着,习惯了也不觉得臭。若是从没有人味的地方初次来到这里,一定不习惯。记得南怀瑾先生的一本书里提到,他在峨眉山闭关三年,下山后,闻见满地人味,难受极了。好比人类认为牲畜是臭的一样,指不定牲畜还嫌咱人类奇臭无比呢,只不过牲畜不能开口说人话。
这个名叫格雷诺耶的弃婴,没有一点味道,连婴儿特有的气味也不具备。这让大家产生了恐惧感,在没有味道的人面前暴露恶臭,即便他是个不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具备杀伤力。好比一群乌合之众混在一起,大哥不说二哥,大家差不多,突然出现个圣人,大家立马产生恐慌。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乳母不要他,长老泰里挨不要他,像个烫手山芋,几经转手,他到了“活死人”加拉尔夫人手里。
格雷诺耶在麻木中长大,与加拉尔夫人一样,毫无情感,他不懂得任何代表伦理道德的词汇,似个木头人。但在嗅觉方面,他却独具天赋,别人用眼睛也无法分别出的细微物件,他可以用鼻子准确无误分辨出来。
嗅觉大师闪亮登场。
一系列铺垫,似乎暗示着作者要描述一个沉重的伦理故事,其实不然,真正的剧情,才开始。
格雷诺耶是一个毫无情感的气味天才。补充一点,书中描述的“无情”与大众心目中的无情有偏差,这个无情不是善恶中的恶,不存在贬义,好比佛学中的空一样。空,不是没有,也不是无,有和无都是存在的,而空,则属于不存在。正如前面所说他刚出生时,关于体味的问题,人总有特殊的体味,而他不存在体味,任何味道都不会流经他的身体,也不可能停留在他身体里面。个人总结,希望大家能带着这个观点去理解。
再回来说天才,准确说他不属于人类,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途径与人类不一样,他生活在气味王国里面,国王和臣民合二为一。可以将他归为长得像人的生命体。为了提取美丽少女的奇妙体香,格雷诺耶接二连三杀人,引发了一桩桩悬案。每一次杀人,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身体与灵魂的恋爱,在他的世界,杀人没有罪恶感,只有邂逅香味的幸福。
写这篇书评,像在说一段绕口令,绕来绕去把自己绕晕了。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信息量太大,且不好总结属于哪一类小说,恐怖?讽刺?伦理?科幻?悬疑?都像,又都不像。节奏明快、充满荒诞的奇思妙想,大约是其成为畅销书的原因。从头到尾让读者笼罩着一丝阴冷,这并非来自于杀死二十六名少女的男主,而来源于人类的冷漠与虚伪。
译者李清华,一定抓破了脑袋,才勉强将中文作品呈现给我们。气味的丰富多彩与文字的贫乏形成一条巨大鸿沟。不知德文中关于味型的文字是否足够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准确表达气味的冰山一角,真是难为译者啦。
饱食完这顿充满奇幻的嗅觉大餐,我突然笑了,笑作者未卜先知。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世界末日般铺天盖地的雾霾,方知《香水》是为成都人民量身定制的,宛若一本寓言书,书中污浊的世界,不正是现在的“尘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