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自己没什么突出本事,母亲又是庶出,却被乾隆立为太子,原因令人啼笑皆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皇宫举行祀天大典,乾隆仰望天空,心里默念:老天帮我把把关,虽然我秘密写了喻旨,立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为太子,但事关社稷、国家命运,我实在拿捏不准。如果永琰是块当皇帝的料,那就请老天保佑他;如果不是,就让他短命而终。
乾隆一世英名,又有17个皇子,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出身不好、能力又不出众的永琰成为太子,这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曲折离奇的故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传乾隆元年(1736),乾隆原本立嫡出的(皇后生的)永琏为皇太子,因为他聪明伶俐,气度不凡,还深受爷爷——雍正皇帝的喜爱。
但乾隆三年,永琏因寒疾而死,当时还不满10岁。乾隆除了悲痛欲绝外,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但没满两岁,永琮也因出痘死了。
皇后承受不了失子之痛,在随乾隆帝冬巡期间染的第二年,也染病撒手归西了。
这时乾隆皇帝深深自责,都怪自己想效仿汉族王朝的做法——“嫡子”才能继承王位(其实当时清朝已经把皇子范围扩大到庶出,目的是可以优种选优)。
就在乾隆皇帝带着皇后的灵柩乘船抵达北京通州时,其他几个皇子前来接驾,由于这些孩子都是庶出,加上用兵金川不顺。乾隆心急火燎,失去了理智。
看这些儿子横竖不顺眼,于是他先向二十一岁的长子警告,让他乘早打消做皇帝的念头,又用手指着十四岁的皇三子,告诫道:你不孝,不能继承皇位。
更丧心病狂的是,他想到万一以后他们骨肉相残,不如现在自己杀了他俩。于是用乾隆当场用力夺抢侍卫佩刀,准备杀死这两个孩子。
皇长子吓坏了,又想着自己无缘无故受老爸冤枉,于是气不过病倒了,一年之后医治无效死亡。
乾隆眼睁睁看着三个儿子都因立太子而死于非命,从此再也不提此事。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总有撒手人寰的一天啊。
于是他又想立皇三子、皇五子当太子,但特别离奇的是,他这念头一出来,皇三子、皇五子也都相继死了,真的就像中了什么魔咒一样,于是立太子之事再次搁浅。
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六十三岁了,他想自己必须正视立太子这件事了。这时,活在人间的皇子还只剩下六人。其中两人还过继给了哥哥。所以只剩四个皇子可供选择。
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可是,这四个孩子从品格和能力方面看,都没特别突出的,怎么办呢?总不能后继无人,岂非被天下人耻笑?关键历朝也没这种情况发生,于是乾隆只能被迫使用“排除法”。想想都可悲!
先说皇八子永璇,生就一副公子哥的派头,无组织无纪律。有次北方大旱皇帝让他去帮老百姓祈雨,他稍微立了会,一看老天爷没下雨的意思,就直接扬长而去。这种没有大局观的人怎么能当皇帝呢?乾隆只能摇头作罢。
再说皇十一子永瑆,他是个十足的大艺术家,书法特别厉害,据记载乾隆皇帝陵前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就出自他手。
这样一个文艺派,对治理国家丝毫不感兴趣。更有趣的是,虽然他出身皇宫,还特别吝啬。
有次府里的一匹马死了,他居然不肯让人埋葬,而是想把马肉烧给府里的人吃,理由是可以省下几顿饭钱。想想这种人要是成为皇帝,真的会成为别人的笑话。
那么皇十七子永璘呢?当年他才八岁,不爱学习,做事轻佻不稳重,还老喜欢跑出皇宫瞎转悠,丝毫看不出皇帝的样子和野心。
所以这样排除下来,就剩下一个虽无亮点,但也没有特别弱点的第十五子永琰了。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其实永琰出生并不平凡,相传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乾隆在观看烟火表演后,按惯例皇帝要为当年写吉祥话,乾隆当场写了首诗,最后一句是:御绘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而当年的十月初六,永琰就出生了,后来成了清朝第五代君主,主宰中国命运二十多年,年号就是“嘉庆”。
真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而这里的命其实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但在现代这个社会,很多家长都不按照孩子的本性和学习规律去引导,非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甚至把自己人生的遗憾都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其实现。孩子不喜欢或没获获得好的成绩就在旁边挖苦数落埋怨。
殊不知古代太子在最厉害的老师——太子太傅教导下,尚且有很多不成才,我们何以对自己的一两个孩子的学业报以如此希望呢?难怪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得抑郁症,甚至父母一教训,就割腕跳楼。也许,顺着孩子的秉性发展,因势利导,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培养。
也希望现在的家长,少一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真的要强,不如从自身做起吧,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