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在康河的柔波里,那榆荫下的一潭,是天上虹;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白色尖顶的教堂、整齐的红烟筒、碧绿的草坪、一座座造型优美别致的小桥,横跨在康河的两岸。岸枊垂荫,绿草如茵;两岸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与康河融为一体;碧波荡漾的康河里,穿梭着一艘艘游船。
穿过厨房桥就能看到大名鼎鼎的剑桥叹息桥。连接了圣约翰大学的两部分,因学生去参加考试时,会经过这座桥,总是叹息着接下来的考试。剑桥叹息桥因此蒙上了另一层含义。虽说是仿造威尼斯的,但又比威尼斯的更精美更维妙维肖。
游船的尽头就是最最声名大噪的数学桥了。不用一根钉子,全凭了数学和力学的原理像积木一样搭起的那座数学桥,百余年来,虽残,虽破,却不断,一头搭在青草地上,另一头镶嵌在女王学院坐落于河畔的半木结构中,那么的幽静和肃穆。
传说此桥当初建成没有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一个学生很好奇,就把桥拆开看看其中奥秘,但却无法复原,最后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
剑桥最赋盛名的当属国王学院,一走进学院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特式门楼,学院中庭的绿地上矗立着创造于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铜雕像,学院内富丽堂皇的一角被称为“凯恩斯角”。凯恩斯,国王学院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国王学院还涌现出包括政论家奈翁纳德·伍尔夫、哲学家和评论家路威士·狄更生、画家邓肯·格兰特以及作家E·M·福斯特等大师级人物。
中国诗人徐志摩也毕业于此。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国王学院,在剑河之滨的一块草地上,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诗碑。这块诗碑,如今已成剑桥一景。镌刻诗句的石碑,被切出两个平面,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前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后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被放在参差错落的两个平面上。
学院内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亲自设计,耗时近100年才于1547年建成完工。礼拜堂的扇形拱顶天花板以22座扶壁支撑,1515年由名匠瓦斯泰尔建造;西门上的皇冠与都铎蔷薇的纹章细节,墙壁上的16世纪彩色玻璃窗都是以圣经故事为主要情景。礼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铎式木工的绝佳典范,分隔前厅和诗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纪管风琴箱饰有两尊手持喇叭的天使。
顺着这条街前走,是著名的三一学院,始建于1564年,培养过牛顿等许多名人巨匠。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几百年前,这棵树的远祖结出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一学院的巨庭,中间是一个喷泉。三一学院的整个建筑群在17世纪初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这是在当时的院长托马斯·纳维尔(Thomas Nevile)的亲自设计主持下完成的。整个宏伟的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将古老的钟楼移动20码,以空出足够的空间来建造巨庭(The Great Court)——一个哥特风格的庭院。
途经的皇后学院却因女皇来访,我们华丽的错过。
长久以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被人们联在一起的。在英文里则有专有的一个词:牛桥-Oxbridge。
其实两校差别并不大。学校组织,建筑格式等非常类似。如前所述,剑桥本身就是牛津大学学生和市民冲突在之后,师生流落到剑桥建立的。两校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一直很密切。
当然,不同之处是不必刻意就可以找到的。有人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做了分析,牛津大学会问:“你怎么认为?”,剑桥大学会问:“你所知道的是什么?”看来,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
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30名首相,剑桥出了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学,成绩斐然至此,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