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02 篇阅读材料《从知识到方法再到心法有多远?》

2017/03/30 周四

阅读心得:

150-阿蕾阿蕾蕾

1、全文讲的心法,其实就是自然法则,包括自然界、社会、家庭、个人等一系列规则。如果一个人违背了自然规律,内心会有偏差,会受“苦”。

2、如何得到心法,就是遵循自然法则。耳闻和眼见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身行,还是得到心法。不然,心法还只是别人的心法,你只是在心法门外。

3、一切内求。

看了大家的阅读打卡汇总后的收获:

1、知道很多知识并不厉害,厉害的是运用知识作用到自己身上。

2、方法需要行动的参与,要与真实的自己站在一起,超越自身的概念和经验,去解决问题。

3、练习是转化知识为自己能力的方式,如果不去分析哪些知识并运用,那永远是别人的只是。

4、花更多的时间在揭示规律的知识上,而不是细枝末节上。

5、《这些知识,帮你洞察人心的秘密》上篇):    http://mp.weixin.qq.com/s/LjO5gwuIkF38Q9Dwnsv-vQ

6、V先生加粗的内容无不是提醒我们不要光看到表面,要学习最本质的规律,将时间花花最值得的地方。不管学知识,要用知识,要真正的让知识内化为我们的能力,或者说能量。

7、看先生加粗的地方很有意思的,其实是在看大家对同意观点的不同理解,各有各的说法,都非常形象和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可以看到,大家百花齐放的背后,那个源头是一样的一致的,这个跟此篇文章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上面阅读心得加粗的地方就是V先生给我加粗的地方。)

8、在看阅读打卡汇总的时候,我主要看v先生黑色加粗的精华,毕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然后并不是每一条都去记录下来,而是和我现有的阅读心得去对比去内化,看看有没有什么心的收获,然后记录下来。

9、要及时看阅读打卡汇总,不然会淡忘,嘿嘿。

10、你以为你享受到,你以为你偷到懒,但其实你的随心所欲虽然骗过了别人,骗过了自己,但骗不过老天爷。他会反作用于你。

11、不要贪全,不要想着什么都要,真正的看到那个当下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附原文:http://dwz.cn/5E7nPV

深度长文|从知识到方法再到心法有多远

一个人如果具备心法,意味着,他跟真实自我站在一起,跟“道”站在一起,跟一些自然或社会人心规律站在一起,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经验。

一般而言,对一种东西的反应,可以区别出几种人。

第一种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但他从蛛丝蚁迹中,已经看到了规律,看到了事情会在以后发生。

第二种是事情还没发生,但已经有迹象快要发生,于是,被他捕捉到了。

第三种是事情发生了,马上被捕捉到。

第四种是事情发生了,都被很多人知道了,他才知道。

第五种是事情明明已经发生了,他还不相信,还看不到,还以为是别的事情。

这篇文章是《这些知识,帮你洞察人心的秘密》(见本刊2016年第24期)的下篇。在下面,我打算提炼出一种看待世道人心独特的方法论和“心法”。

人在社会中生存,其心智处境其实跟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人”有点像。有一条隧道可以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真实的事物和阳光。但如柏拉图所描述的,人要走出,需要人格上的勇气。

2016年12月22日,山西医科大学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发现考研复习的学生,他们手持课本,自言自语,进入到忘我的状态。

知识的档次有多高

我曾经讲到了知识的三种功能:提供信息;描述表象;揭示规律。并且,忍不住说了一句大白话:很多知识都是没用的,因为它更多的只是提供信息和描述表象,运用的也只是我们最简单的信息接收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一个人无论在这方面多么“博学”、“有才”,装的也只是这些档次的知识而已。

而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学知识”的心理动机:他们只是想获得一种占有知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装X,对于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排序似乎很管用。

马谡先生的水平不知甩了现在的小文青知识小青年们多少条街。他自以为熟读兵书,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结果失了街亭,使蜀军的北伐功亏一篑。他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仅没有学到心法,甚至方法都没有学到,而只是学到了兵法上的那些“知识”而已!

用一堆书本上的知识,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战场,我也只能呵呵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学也是如此。他也以为,自己很懂兵法知识,于是就会打仗,而永远想不明白“知识”离方法、心法有多远。

我们说过,一种知识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通向了规律、方法、心法。关于规律的知识我们讲过了,下面分别讲一下方法、心法。

关于方法的知识相对很少。而且,很多方法也不是直接提供,没有搞出一个傻瓜式教程,广大人民群众不一定懂。比如:

精神分析的老祖宗弗洛伊德老师说,“把无意识召唤成为意识”;

哲学家笛卡尔老师说:“我思故我在”;

哲学家笛卡尔

哲学家康德老师说:“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它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道);

苏格拉底老师说:“一种东西到底是因为神喜欢它,所以它才是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虔敬的,所以神才喜欢它?”

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把它运用在心理分析学上,提炼出的方法论是:“以脑观脑,以心观心,以格(人格)观人,以脑-心-格观天下”;

思想家赵汀阳老师所说的“无立场方法”;

……

我们要列一个公式:方法=对世界的分析思路+思考行动的程序。

如果说提供信息的知识是让你知道“有这么回事”,描述表象的知识是让你知道“看上去是什么”,揭示规律的知识是让你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它们仍然只是“知道”意义上的,不是“能力”意义上的。那么,方法则是有了“改变”,既提升自己,也改变外物。

这是一个质的分水岭。我们常说“知识能力”,“知识”,知道就行了,但“能力”需要方法。一个没有方法的人,无论知道了多少东西,在这个变幻的世界面前其实在心智上是紊乱的。要获得把控感,甚至为了获取利益,心智已经不够用,他可能会透支到自己的人格。

所以,在发生逻辑上,变坏是从变蠢开始的(正如变蠢是从变坏开始)。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即是恶”、“知识即是德性”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怎样提炼出方法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些方法。以弗洛伊德、笛卡尔、康德三位老师为例。

我在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发现,一个人之所以有心理问题,是从他最初逃避他所害怕的自然情感,逃避内心感受开始的。那些跟自然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负面的心理能量被他压抑进了内心最深处,成为一种毒,此后,毒靠心理保护这个机制越积越多。解决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回到当初的情境,体验原来被压抑的自然情感,释放出它的心理能量,从而把毒排出去。

如果一个人已经回忆不起来他当初受伤时的情境,它变成了一种无意识了呢?弗洛伊德老师告诉我们:把它召唤出来,变成意识。

我们回忆不起来过去,那就想办法让我们记得起来,或者,通过某种技术,在心理上把我们带回过去。

这些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包括催眠。它们就是把无意识召唤成为意识的方法。不会这些方法,仅仅知道“把无意识召唤为意识”之类的表达,这样的人知道的永远只是浅层次的知识,是完全的外行。

笛卡尔老师的“我思故我在”太有名了,所以即使一个人完全不懂哲学也应该知道(还不知道的赶快惭愧一下)。我们要获得关于世界的靠谱知识,必须基础牢靠,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要退回到一个确定无疑的起点,然后再从这里出发,一步一步走好了去推理、认知。这个确定无疑的起点就是“思”的那个“我”。笛师的这个是经典的哲学方法。

康德老师的那个“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既有方法的层面,也有道的层面,这里先讲方法,后面再讲道。它非常晦涩,很不接地气。康师大概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举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想说明白。

这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身上没钱,陷入了困境,他想向朋友借钱。但他很清楚,自己并没有能力还别人的钱,可是,如果不作出一个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偿还,别人不可能借钱给他,又不是做慈善。所以,他作出了一个自己明知是不能兑现的,从而也是虚假的承诺,骗了别人,别人于是把钱借给了他。

现在要问的是,这样干地道吗?在道德上是对的吗?

如果他承认这是不地道的,是错的,那我们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对他这种行为表示遗憾,不满,激动的可以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极大的愤慨,被他的虚假承诺所骗而借钱给他的人,可以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可是如果他从内心里就认为是对的呢?

好办,我们想一下,既然他从内心里认为就是对的,那也意味着,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通过虚假的承诺损害别人,那么:

A、所有人同样也可以不顾情义,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不借钱给他;

B、谁都可以玩这样的虚假承诺,于是,使得任何一种承诺都变得不可信,也变得不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他。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根本就借不到钱,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情况叫做“自我挫败”。

康老师把“你认为这样干是对的,那就希望所有人也这样干;你认为这样干是错的,那就希望没有人这样干”称为“普遍化检验”。

一种行为如果是道德的,它必然是能经得起普遍化检验的,如果一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必然经不起普遍化检验。这就是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方法,所谓“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孔子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道,同时这也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

我们现在干一件事,看一下,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

我愿意提供一个小思路。它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知识的沉淀,沉淀成“知识背景”,即渗透到我们的心智结构里。

比如,我曾经在过去的一本书中讲过,我们分析所有与心理有关的问题的起点,就是“人一定要在心理上活下去”。人必须在心理上生存。

我只看见不想在生理上活着的人,而没有看见过不想在心理上活下去的人。如果说有谁就是要在心理上玩完,很抱歉,这纯属虚构。

心理生存,就是心理现象的公理。也是心理学的公理。它非常类似于数学上的公理,类似于哲学上的先验论证,类似于笛卡尔老师的那个“我思”。

好,对这个知识,我们记住了,搞懂了。但也只是运用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还不够,因为这两种能力还不能让知识沉淀成为知识背景,它只是在头脑的表层那里停留,没有跟经验、情景、别的东西产生联系。它仍然只是孤立的,没有跟我们的心智,我们的自我发生联系。

一种东西还只是我们头脑的一个“认知对象”,那很惭愧,它还不属于我们,因为没有内化。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要运用别的能力,比如展开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

可以这样:

第一,问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人在心理上一定要生存?可以用它跟生理生存做一下对比。人都很怕死,但一个人如果极度痛苦,可能会自杀。为什么他为了解除痛苦可以不怕死了呢?而痛苦,就是对心理生存的巨大威胁。人们为什么害怕心理上活不下去,要更甚于害怕在生理上活不下去?

第二,去描述一下人在哪些情况下心理上会活不下去。我们需要把这个知识,即情境对应起来。比如,哦,有人骂了你,你不舒服,你有焦虑,你的不舒服和焦虑都是对心理生存的威胁。

这就是对知识的理由的询问,以及通过对应情境来沉淀。

第二步,就要运用了。

运用的话,同样是要找例子,讲故事,跟日常经验对上号。

比如,关于“心理保护”这个知识。它是意在保护我们的心理,有时候能保护到,但很多时候它不能保护到,而无论是否保护到,它的后果就是肯定要杀伤我们的头脑和内心,要付出这个代价。哪怕这个知识已经沉淀,没有运用的话,我们还是不能真正用它去看透一些事情。

那就举个例子吧。假设有一个人,接到了一个电话,说他的父亲去世了。在一开始那一两秒钟内(有的可能要一分钟以上),他不敢相信,不能接受,吼出一句“不,你们在骗我!”

他肯定知道这些人没有骗他。但为什么还要这样?

原因是,关于他父亲去世这样的一个信息,冲击力太大了,直接绕过他的头脑,击中他的心理结构,对他心理的打击很致命。心理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的。所以,他必须运用心理保护这么一个机制来挡一下,延缓、减弱它的冲击力。

“你们在骗我”,不敢相信,不能接受,就是心理保护。有了这么一个保护,就把信息和心理给隔开了,信息就没有很严重地打击到心理结构。要等一小点时间,这个信息的冲击力减弱,而他也有了心理准备后,才会撤掉心理保护这个屏障,从而直面现实。

这是良性、必须的心理保护。但我们也看到,这是以杀伤头脑为代价的。那一刻,他的不敢相信,不能接受,在头脑上看上去智力是受到影响的—他必须去否认一个事实。

恶性的心理保护呢?对头脑、心理的杀伤力更大,甚至会杀伤人格。

经过这样的运用,知识在沉淀之后,就变成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很可能会对应世界的真相。在认知上,我们显然不是用这个知识东一榔头那个知识西一榔头去套了。

第三步,是在运用多了之后,我们的思维模式,可以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某些原理、知识,也就是形式+内容,去应对不同的情境,应对变幻的信息,也就形成了方法。

第四步,方法运用得熟了,分析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等都有所提升,也就形成了内在的能力。而一旦形成能力,自我也就提升了。一个只掌握知识的人和一个通过知识形成了能力的人是不同的两个人。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心”则可以有心法

接下来说一下关于心法的知识。

还是列出一个公式吧:心法=方法+价值观。

关于心法的知识同样相对很少,但还是有的。比如: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把它概括、扩展为“致良知”;

弗洛姆老师说:“只有爱和创造性才能克服人与世界的分裂;

康德老师在前面所说的:“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以及“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石勇老师也来凑个热闹,也大胆地说一句:“用人格担当起真实的自我,永远是解决心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第一步”;

……

关于心法的知识,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一种知识如果只是提供信息、描述表象、揭示规律,用头脑就可以对付。但方法还需要心理的参与。在这些层面,我们都可以用“学”这个词来表示学知识。但心法,同时需要头脑、心理、人格,甚至身体的参与,仅靠“学”是学不来的,还必须去“悟”,去“行”,否则肯定没戏。

而一个人如果他的“心”不符合“道”,也就不可能悟到心法。从中,我发现了善良可以战胜邪恶的秘密。

关于心法,我想到了诸葛亮老师对姜维语重心长所说的那句话:“凡兵法韬略,说透了,不在术,而在道,在于阴阳变化,虚实奇正,术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学会上千种阵法更重要。”

诸葛丞相所说的“术”,所说的“阵法”,指的就是方法。而“道”,指的就是“心法”。

无论是老子,还是诸葛丞相,讲得都很清楚了,术只是表,道才是根本。道是“元术”,很多方法是从心法里面长出来的。学了一种方法,我们也只会一样,但是懂心法,它可以长出无数种方法。

关于心法,我们再来举个例子,讲一下康德老师的“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前面我们看到,它已经长出了一种叫做“普遍化检验”的方法。那还有什么玄机吗?

有的。从前面的推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要玩虚假承诺去找人借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他无论编什么样的理由来骗自己和别人,都通不过“普遍化检验”,都知道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永远骗不过两种东西:理性,还有内心。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你可以鄙视它,可以敌视它,可以践踏它,但你不得不在内心里承认,它是对的!你可以通过践踏它获得很多利益,但不得不在心理上接受它的惩罚!

换句话来说,一个人真要通过践踏道德来获取利益的话,就必然陷入以下的分裂之中:

A、他必须在头脑上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在内心里承认,这是错的;

B、他必须希望只是自己去骗别人,去伤害别人,只是自己坏,而别人最好都很善良天真,这样自己才能得手,或者不遭到报复;

C、他必须扼杀、压抑自己内心深处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那些声音,必须对真自我下狠手。

所以,一个人践踏一次道德,伤害别人一次,就会对他的真自我下一次狠手,必然变态、分裂一次,在心理上接受一次惩罚。

这个社会可能是不公平的,但老天大致公平,而心理规律一定公平。

这还只是在心理惩罚的意义上。一个为一己之私伤害别人的人,是一个违背“道”的人。而心法恰恰就是一种“道”,这些人在人格上无法参与,永远悟不到心法,而最多学到方法。更多的只是各种经验、套路、社会规则的投射。

一个人如果具备心法,意味着,他跟真实自我站在一起,跟“道”站在一起,跟一些自然或社会人心规律站在一起,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经验。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例子。但限于篇幅,就不列举阐述了。每个人都可以去悟。

作者 | 南风窗主笔  石勇  sy@nfcmag.com

排版 | Lucky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