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的粽子是这样的,一般五月节是不包粽子的,农历7月14的时候才包,正是每年暑假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女人们会提前一天上山把最适合包粽子的芒头草割回家,这种草一般都长在比较陡峭的地方,一丛一丛的,不像普通的粽子叶那么好采摘,而且,叶子也没有粽叶宽大,细而且两边锋利,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割回家后要重新整理把头尾去掉修剪好,女人们一片一片把叶子叠好,10几片再用水泡过的稻草扎好,一般5到7片可以包一个粽子,不一会就一大扎了。全部整理好之后会拿去河里洗干净待用。准备芒草的同时也要提前准备碱灰,简单的可以用上一季新鲜的晒干的豆荚烧成灰,晒干的稻杆也是极好的,也可以割芒草的同时把山上的黄板藤一起带家,新鲜碧绿的叶子一点火也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烧得痛快,那个时候我仿佛都能闻到粽子的味道了。除了芒草和碱灰,还要去竹林里砍竹子,把竹子最外层的皮削成细长的竹蔑子用来把粽子绑得结结实实,削好以后要在水里泡一两天。
包粽子那天,女人们打点好家务之后便开始你来家帮忙,我去你家帮忙互相包。糯米是前一天晚上泡好的,厨房的大铁锅早早烧开了水,锅上面驾着烧好的灰,用水勺把烧开的水浇在灰上面,重复浇淋浇透,一锅开水就变成了一锅香香的碱水了。
竹蔑子要在减水里泡煮一会,这会变得更柔软。芒草也要在减水里泡一会让芒草中间的硬梗变得柔软,包起来就不会硬邦邦被折断。记忆中我从来没有成功包过一个粽子。我能干的老妈倒是包粽子的能手,一个粽子一碗米,粽子个头大,却不破不烂,相别于用草绳或用细绳绑的粽子,我们家的粽子是不用打结的,竹蔑两头削尖,头尾分别插入芒草包裹的糯米里面,两头都结结实实的。一个个粽子绑结实之后,像上图,把过长的叶子剪掉就是我小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不能剪得太短会爆糯米出来,也不能留太长占空间。孩子们除了帮粽子剪头发美容,更多的就是拿大人们剩下的边角料包个小小的粽子,早早放在大锅碱水里慢慢煮,等大人们包好粽子我们的小粽子也香糯无比了,一口一个,很满足。没有泡碱水的芒草,我们也拿来随手卷起吹BB,看谁的最好听,开心得很。
等粽子全都包好,就可以把粽子整齐的摆到大铁锅里,我的记忆中,我们家总要做满满一大锅,摆满后,把事先装起来的碱水倒进锅里,浸过每个粽子,灶里的柴火开始尽情热烈地燃烧,用力地把每一个粽子煮热煮透,直到里面的糯米每一粒都没有了自己,彼此拥抱粘连,不管是身体还是味道,中间需要人工翻身一次,因为粽子自己懒得动,4到5个小时以后,出锅的粽子绿衣服变成黑衣服,本来绑得结实好看的竹蔑子也有些脱落了,这个时候,妈妈们会帮他们重新穿戴整齐。然后再由各家小孩派送给各种的长辈亲人,我觉得我老妈的粽子每次都拿得出手,倍有面子啊,真的是粽如其人啊!
这个时候我都开始流口水了,拨开粽叶,光溜金黄的粽子,拿一根缝衣服的线,一口咬着线,一手用线在粽子身上割一圈,一片一片的粽子就温柔地落在盘子里了,撒上白糖,或者装一小碟蜂蜜,凉的糯米碱水粽蘸上白糖或红糖或蜂蜜,真的太好吃了,我们是绝对不会吃热的碱水粽的。在此之前从来不知道城市的粽子放着各种不用的味道,每次端午节前后吃着冻室拿出来重新蒸热的粽子,甜的有豆沙,咸的的蛋黄,肉,绿豆,我都超级想念只有碱水单纯的粽子,突然知道了我为什么平时一年到头除了端午前后从来没吃过粽子的原因了。
粽子很多吃不完,我们还会晒粽干,留着过年用油炸着吃,回味无穷啊。
谨以此文,回忆一下我以为我快要忘记的童年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