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有长在脑袋里的那个器官——大脑,它才是人类行为的中央指挥枢纽。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肠道专家研究发现:除了大脑以外,我们肚子里的器官——肠道,也能够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所以称它们为人类的“第二个大脑”。
除了细菌、食物外,肠道里还有什么?
我们知道,大脑里有很多神经元,它们相互连接,传递信息。其实,肠道里除了有几十亿细菌外,也有上百万个神经元,其数量相当于一只猫或狗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数量。
它们和大脑里的神经元一样,互相传递信号,主要功能是:控制肠道的收缩,消化食物。
肠道与大脑如何沟通?
肠道与大脑能够进行双向沟通。
肠道分泌血清素影响大脑。研究发现,人体中95%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分泌的,血清素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能够影响人的胃口、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
我们都体会过紧张和压力,很多人一紧张就会肚子不舒服。现在科学来为你作证,这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你产生的幻觉,而是大脑在感到压力后,发送信号给肠道,导致肠道收缩,引起痉挛,加速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长期的压力影响情绪,让人焦虑,最终会导致肠道疾病。
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一发现对于与神经元相关的疾病——帕金森,有积极意义。
帕金森通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通俗地说,就是神经元的死亡。一些神经科医生发现,得帕金森病的人在发病前很长一段时间会有便秘和肠道运动放缓的迹象。通过对病人的肠道进行取样后,发现肠道中神经元的异变和大脑中神经元异变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把肠道中神经元的异变看作是帕金森的“前奏”。
虽然帕金森不能够治愈,但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由此,我们知道,对于一些神经病学的疾病,肠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这层关系,对于个体有何启示?
首先,人们总是说肥胖是因为吃太多,运动太少,其实肥胖是有遗传因素的。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取了肥胖的小白鼠肠道中的微生物,然后植入瘦弱的小白鼠的肠道中,于是原先瘦小的小白鼠变肥了。这项实验证明了:肥胖真的有遗传。
其次,为了加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我们需要让肠道中的微生物多样化,我们能做的有:
1. 饮食要多样化;
2. 避免使用抗生素;
3. 让自己暴露在细菌中。
可能有人对第三点持怀疑态度,但对刨腹产和顺产婴儿患过敏、哮喘等疾病的统计数据来看,刨腹产婴儿抵抗力差一些,更容易患上此类疾病。因为刨腹产婴儿出生时,周围是无菌的环境,相比之下,顺产婴儿出生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细菌,他们的抵抗力经过“训练”后,不易患上这些疾病。
从进食开始,好好对待自己的肠道。
由于我们的唾沫呈碱性,且有杀菌的功效,因此让食物在口腔里多停留一些时间可以中和食物的酸性,保护我们的食道。
尤其是一些难以消化的纤维,如淀粉类,让它们在口腔中降解,则能避免在肠道中发酵,从而让你告别反酸和胀气。
最后,让肠道菌群多样化最直接的方法是喝酸奶。
参考资料:
https://www.femmeactuelle.fr/sante/sante-pratique/comment-prendre-soin-de-ses-intestins-39649
http://www.lemonde.fr/culture/article/2014/01/31/le-ventre-notre-deuxieme-cerveau_4354317_3246.html
http://www.lapresse.ca/vivre/sante/201407/15/01-4784096-lintestin-notre-deuxieme-cerveau.php
https://baike.baidu.com/item/血清素/8707001?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帕金森病/945855?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