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创作了《史记》,并流芳百世。
他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再是朝代史官所创建的朝代史,而是从传说时代到汉武帝时期足足三千多年的一部通史,他也开创了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新体裁——纪传体。在书中,司马迁执笔公正,只要是事实,就一定会记录,所以《史记》也成了第一部站在百姓方面来考虑的史料。朝堂的史官记录的历史,总会因为不敢挑战上级的权威而改写,甚至有的君王篡改了史官手中的记载,所以有些官方史料只能做参考,而不能完全相信,这也影响后代对史学的研究,而《史记》真实性较高,为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记》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史学著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交会的结果。
一、《史记》之天时
首先,我们来说说《史记》的天时。这里说的天时,一方面指司马家族的史学传统,一方面是指司马父子所处的大时代。
1、 司马家族的史学传统。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家族从祖上开始就是研究史学的,基本上都是史官,世代在国家档案局工作,父亲也是史官,撰写《史记》的想法就是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有的。司马谈作为一个史官,有着雄心壮志。“我要把从上古时期到现在的历史全捋一遍!”司马谈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可是无奈年事已高,于是转念一想,决定将自己的夙愿寄托在自己那天资聪颖的儿子司马迁身上。
2、 司马父子所处的时代。在临死前,司马谈十分愧恨,自己生逢一个国家一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各方面都在大总结、大发展的时代,当时正是汉武帝即位,武帝一改汉朝以前的懦弱作风,直接对匈奴大打出手,除此之外,他还从多方面对汉朝进行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给了汉朝子民一个精神信仰,在前朝文景之治的节省与发展下,此时的汉帝国经济也蒸蒸日上,自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竟未能写出一部像孔子的《春秋》那样的传世之作,因此他对儿子给予厚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遗志,所以司马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写出一部史学著作。
二、《史记》之地利
再来说说《史记》的地利。地利,我们可以理解为可供参考的资料。地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图书馆的资料,二是四处游历的考察资料。
1、 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司马迁世袭了父亲的史官职位,所以他便有了在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权力。毕竟是皇宫学士的资料库,非同小可,当年汉高祖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就在大家都在欢呼庆祝之时,只有萧何带着人前往了秦朝的皇家图书馆,将秦朝的律法,书籍等大量运走,这也丰富了汉帝国与此后中国精神文化,这个资料库自然有很多有用的东西。
2、四处游历的考察资料。光靠皇宫中的这些书籍还远远不够,毕竟理论知识不能真正支撑学术研究,还需要笃诚的实践。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他游历了江淮、汶泗、鄱薜、梁楚等广大地区,后来还跟随汉武帝去各地巡游,并奉命到许多地方去考察,实地勘测当地的地理特色,风土人情,并记录下来,储备了丰厚的知识,为他创作《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史记》之人和
最后《史记》的人和。这个人和,这里是指司马迁的品性。
1、 司马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古人所掌握的史料只有各个朝代史官所记录的断断续续的朝代历史,在此前的夏商周与秦时,记录的史观往往只记录单个君王的政治生平,或是只记录当代的事情,没有连续性,而连续整体的通史,还只是第一次问世。
2、 司马迁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不管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他都会勇于克服,而不会畏惧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虽然受到了极大创伤,但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大业还是忍辱负重,继续写作,他在出狱后也不顾旁人的议论。继续《史记》的写作,勤勤恳恳,最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作。
四、因言得祸,忍辱修史
司马迁在云游四海之后,便回去继承父亲的遗愿,开始创作《史记》,兢兢业业,时不时发表一些文章。很久没有在朝廷上说话了,这不,一说话就出事儿了。
司马迁有一个朋友,汉朝时期的大将李陵,他向汉武帝请步兵五千,前往荒漠与匈奴的骑兵作战。在大漠中与匈奴的单于狭路相逢,这时单于带有三万骑兵,双方实力悬殊,单于率先发起进攻,却被击退,双方久战不下。单于先后调兵共八万,战争极为惨烈,李陵竟带领五千步兵杀死了敌方骑兵数万,最后李陵军中出现了一个叛徒,泄露了李陵军中箭矢耗尽的事,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投降。
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听闻李陵投降之事,勃然大怒,要将李陵一家老小尽数杀光,朝中大臣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触犯了自己的权威,将其投入狱中,然而又觉得司马迁的才华留着有用,便将死刑改为宫刑。宫刑本可以用金钱免去,但司马迁四处云游将俸禄消耗的所剩无几,只好接受了这个屈辱的刑罚。
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在出狱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五、结语
司马迁的史记结合了天地人三个方面,有实践精神,更有坚贞不屈的灵魂。
司马迁让我们学到了坚贞不屈的精神,让我们后代的人敬仰万分,不禁想起他所说的“人固有一死,过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太史公司马迁一生追求公平与真实,正可谓“重于泰山”,司马迁也可以用“国士无双”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