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弯迅。
今天是腊月29,距离大年夜只有一天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着家里准备了各样的美食,期待着今年年夜饭。
那么,我们今天就为年夜饭预热一下,来盘点一下书中的美食吧。
1 新春美食--古代版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元日(玉楼春)毛滂
先说说古人的春节,饮酒是必不可少。
古代有饮屠苏酒以辟邪祈福的习俗。屠苏是一种房屋,因在这种房屋里酿造,所以称为屠苏酒。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喝了有避瘟疫的功效。
一般饮酒以年长者先饮,而屠苏酒是年幼者先喝,因为“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既然少年也能喝得习惯,想必屠苏酒的味道不会太差。
2 春节美食--北京版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北平年景》梁实秋
到了近代,条件自然就好多了,但各地风俗仍有不同。
梁实秋先生描写的北京过年的美食,猪肉、蘑菇、粉丝、山药、芥末墩、鱼冻、辣酱、腌白菜、芥菜疙瘩……荤素搭配、冷热均有,是皇城根下老百姓的讲究生活了。
3 春节美食--陕北版
“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包子一般分三种,有肉作馅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馅的菜包,还有用红小豆作馅的豆包。
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从这家那家刚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的包子黑,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
我在母亲揭开锅盖端出第一屉热气蒸腾的包子时,根本顾不上品评包子成色的黑白,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换着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灞河过年的声音》陈忠实
蒸各种包子和馒头,一个包子都能分成三种,一看就是陕北的过年的味道。
不愧是写出过《白鹿原》,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一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勾起了多少儿时的回忆啊。
4 春节美食--山东版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童年里的春节》冰心
生在福建的冰心先生儿时在山东过年,一看这年夜饭就是南北结合的产物。
糟肉、卤肉加上红糖年糕,既有甜口又有闲口,冰心先生有口福了。
5 必不可少的汤圆和水饺
“上海人称汤圆为圆子,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从房间角落里搬出小石碾,把浸泡好的糯米磨成粉,包出一批豆沙馅、芝麻馅和猪肉馅的圆子备用,那是最有节日气氛的情景。圆子是大馅的,个儿比一般元宵大许多,非常好吃。”——《春节,把心静下来》周国平
过年南方少不了吃汤圆,又大又圆的汤圆裹着香甜的黑芝麻馅儿,咬一口唇齿留香,是过年的味道。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北平年景》梁实秋
北方过年少不了吃饺子,煮熟的饺子像一只只小白鸽,两边的尖角是小小的翅膀,满满的猪肉馅儿的撑圆了饺子的肚子,咬一口油香四溢,也是过年的味道。
以上就是在书中描述的过年美食啦,你们家的年夜饭吃什么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