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莉阅读笔记第259/ 365天
今日阅读《自驱性成长》
作者:【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奈得·约翰逊著 叶壮译
第十四章:替代路线
一、成功道路不只有一条。
只有每门功课都拿到最高分的优等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认为成功只有一条路的观点助长了孩子的恐惧感和竞争性。它不仅会让成绩优秀的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压力感、焦虑感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还会让成绩不佳的孩子认为自己永远都不会成功,所以压根就不想做任何尝试。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成功是因为在某样我们既好接受又愿意投身于其中的事物上足够努力。成功的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其实在很多方面与那些能带给你获得成功事业和美好生活的技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能力并不能简单的为成绩所衡量。
的确做一个好学生,并在名校拿到学位,显然有很多好处,但也确实还存在其他的人生道路。
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
每个家长都想自家的孩子优于平均水平,却忽略了每个家长其实都是这样认为的简单事实。其中大约有1/3的孩子在数学技能和语言技能上的水平要低于其他的2/3的人。学生中的许多人无论多么努力,都根本无法完成4年的大学标准任务。那么你的孩子去不去上大学以及去哪里上大学,都不能成为他的生活设下的不可更改的路径。
三、成功具有多样性。
我们需要梦想家、艺术家和赋予创造力的人才,也需要企业家和开拓者,我们还需要身体强壮的人以及各类能工巧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拿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那么他这一生都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样智力也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你既可以是一个差学生,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舞蹈家(反过来也成)。关键是要找到你的强项所在。
在学校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只有在方方面面都优秀,人们才会认为这个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这种不断拿自己跟他人做比较,有时候确实能起到“知耻而后勇”的效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么做反而会让人的动力进一步流失。
在学校和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是必须掌握的,但是识别和培养你的天赋所在,这肯定很有价值。
四、金钱、职业和幸福。
上大学有可能让孩子获得成功,但它不是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收入水平和自我幸福感水平高度相关,但是这种相关性在非常低的收入水平上,要比在高收入水平上强得多,与此同时只要超过一个很低的财务舒适度,收入增加和幸福感提升之间就没有了相关性。
我想到:
1、我们过度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分数。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们给他们报辅导班,让他们做更多的练习,而实际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变成了考试机器。最近我才意识到孩子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到知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而学习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我们不可能一直让老师带着我们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必须也只能自主学习,所以方法很重要。
2、成绩好不一定就会学习,更不能决定日后的成功。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因为别人上一课时,而你却上几课时,那么往往证明孩子不一定是学习的料。如果孩子学得很痛苦,到不妨找找孩子擅长的领域去发展。人的成功可以是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只要能做好一个领域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取长补短,而应该是扬长避短。
3、接受孩子的平凡。
做为家长要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即使上不了大学,也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上技校和上大学一样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关键是找到人生的意义,即使平凡的岗位如果能够找到工作的意义,那么他就会感到有价值,就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