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D也想跟风谈谈苏轼和范蠡,俩人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尽管苏轼拥有先天优势,但后半生的生活,却远不如范蠡,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先说古诗人苏轼,其父亲苏洵已是当时著名的文豪,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文二代”;其母亲程氏是富豪程文应之女,所以他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富二代”;而他自己,诗文词都有极高的造诣,深受欧阳修喜爱,名声大噪,后进京应试为官,更是个真材实料的“官一代”。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小D不禁为他可惜,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他的地位可堪比刘德华、成龙,每年的代言费、广告费指不定也能以“千万”计了!刚刚搜集资料小D才知道,原来历年网络最伤人的“呵呵”一词的始源,竟然都追溯于他!更别说他那时候就知道N年之后,“东坡肉”能家喻户晓了!实乃神人!
那么,红人、大忙人“苏轼”,在北宋过得如何呢?
先看时代背景,提起宋朝,大家都会用“终极盛世”来形容,在很多的历史书上,宋朝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朝代”。那时候,商业浪潮席卷整个宋朝,可谓宽待商人、鼓励商业。虽未及“全民皆商”之盛,但社会各阶层都有人加入经商行列,宋人的投资意识可谓无人能及。
那他在那个年代,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
高产诗词
如果说,现代的苦情人都爱听歌,那么,那时候的郁郁寡欢之人,莫过于最爱泼墨于纸了。而一大文豪苏轼自然也不例外,他很爱用诗词来“苦中作乐”,以至于他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诗词创作中读出来。
针砭时弊
爱写写诗,发发牢骚也就算了,好歹也能算个“文青”,可自从身处朝野,他日渐觉得“朝野旧雨凋零”,已不再是其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遂开始笔端带情,针砭时弊,不幸被新党抓了辫子,最终惨遭贬官。
这时,遭遇人生转折的他,顿时领悟到了该学会理财!
其诗有云:“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卜,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说人话就是,那时候的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俸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
听完是不是觉得,够了?这就好比现在小媳妇管钱,大妈把钱都存银行一个概念,怎能发家致富呢!而史实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个他不算成功的理财之路。
当然了,我们也不可以一概而论,因为就那时候而言,他的方法虽土,也算是有效理财的一种方法了。容小D自行脑补一下,幻想如果那时候苏轼就学会了理财,将自己的俸禄用去投资教育、实业,说不定就不只是“文豪”,也是一代“商圣”了!
说完苏轼,我们再来看看范蠡。
先容小D吐个槽,作为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的范蠡,其身世背景可不及苏轼那般有说头。若放至现在,苏轼和范蠡的对比,那简直就是王思聪和马云之比,一个是有明显的家庭先天优势,另一个则是业界肃敬的商业奇才。
言归正传,那同样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范蠡,为何就能政商通吃?
范蠡的一生,也曾为政,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富国强民之梦,后来,他便弃官从商,躲避了政治漩涡,到齐国发展经济,致富救民,最终三聚三散其财,成为一代“商圣”,世人均尊其为“文财神”。
然而,自古名人多争议。对于范蠡的历史评价,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不算“忠臣”,他不顾勾践的极力挽留甚至威胁,依旧扬长而去,曾招致一些非议。但他却是历史公认的“商圣”,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政坛上“二次创业”成功的人!
其实范蠡丰富的经营思想,至今都颇有学习意义。当时果断弃官从商的他,也只是白手起家的一介布衣。然而,他当时就清楚地总结出了贵出贱取、薄利多销、从时而追等可绵延于现代的经济思想,更造就了后来成功的他。
他的成功,不止是幸运,更在于他的理财之道。他曾教导世人:手里不要留有太多现金,要让资金流转起来,要学会聚财,更要学会散财!在现在看来,其实就是理财!
从古至今,理财都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口袋里的富裕固然重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学会把口袋里的钱“活”起来,让理财“动”起来!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互联网行业比较稳健的商业模式:全球数字货币支付系统,一个犹太家族打造的以万能区块链钱包为首的一个庞大的数字支付系统,也就意味着 新一轮财富无国界分配已经悄然开始,数字支付成为未来支付趋势。
关键是,现在注册还可以领取春节豪礼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