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的重要性:
1,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载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2,目前,传统文化风,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愈刮愈猛了。具体表现在:重视孩子的古文与古诗词素养,以及对中国传统和中华美德的理解和传承。最新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和古文的比重增加,中考里,直接与古诗文相关的题目,占百分之十五以上。试卷上大量的阅读材料,也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3,当一个孩子拥有足够的传统经典阅读时,你怎么可能担心他的词汇量,怎么可能担心他不会不会优雅精准地表达。
当他赞美一个人时,会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而不会:哇,你太美了!当他思念别人时会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不会:我想死你了。当他赞美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会:天啦,好美!
“春和景明”“皓月当空”“东方既白”这样典雅的汉语从哪里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这样晓畅深刻的汉语从哪里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深情的语言从哪里来?
这些,都是从古老的典籍中走来, 从文言中走来,摇曳多姿,顾盼生辉,永远青春!
综上所述,我有了一个综合国学课的设想,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水平设计了如下课程,精选各种文体的经典,打开孩子视野。
一阶:1,有趣的汉字。汉字这种最古老又最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可以通过字形去探究它的含义的,所以,不能把汉字简单地视为一个符号。不仅要告诉孩子每个字的结构,而更要告诉孩子孩子背后的故事。唤起大脑中古老的记忆,开启孩子的智慧。拟分门别类的讲汉字,如天文字,植物字,动物字,身体字等。讲它的来历,它的故事。
2,对韵。俗话所说的对对子,看似一个文字游戏小,实则包含着修辞、语法,逻辑等知识。会让孩子从一字对开始玩对对子游戏。还会精读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该书书中文句,极富音韵美,且画面感十足。非常适合较小的孩子。但也别因为这个就小看它,整齐上口的句子背后藏着很多的典故故事。会让孩子变换着花样来读,充分感受其音韵之美。会讲里面的故事,更会让孩子多感官感受这些美妙的句子,比如手工,绘画,戏剧等。
3,自我管理和与人相处,以及简单的生活常识,中国历史和治学态度方法。会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选取相关内容的精华,带给孩子。
二阶:1,古诗词
从学生必背诗词篇目中精选篇目精讲,这些诗可能是孩子“熟悉的陌生人”,看似掌握,实则仅限于字句。要把诗歌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生平经历结合起来带给孩子,这样,作者就不再仅是一个符号,而是血肉丰满,有情有爱,有悲有喜的立体人物,孩子才更容易理解,从而愿意亲近并喜爱。以《独坐敬亭山》为例,会重点讲述李白与玉真公主的故事 甚至还可能讲到谢朓。
因为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僵化和死板的。所以,还会有意识地注重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发学生脑力风暴。以《赠汪伦》为例,通常情况下,都会认为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表达了汪伦对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其实,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并不简单,原来,是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投奔李璘麾下,后李璘意欲与太子争位兵败二,李白受牵连而被通缉,一路逃至汪伦家乡,是在这种“世人皆欲杀”的艰难困境中结识汪伦的,并与之成为生死之交的。
2,小古文
精选有趣的,有意义的并且简短的古文带给孩子。 比如《放风筝》、《乡村》、《芦花》这类偏重写景的古文,学习的方式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孩子仿写。十几个字的文言文仿写对孩子来说并不难。当他们牛刀小试并获成功时,他们的兴趣会被激发的。
还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这类寓言故事,就会让孩子充分发挥主动性,分扮角色来体验故事。
会选一些幽默搞笑的古文,比如《性缓》、《性急》等,仍以表演,画漫画为主要学习方式。
更会选一些古人勤学励志故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三阶:1 ,《西游记》原著之主题阅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且是由古白话写成,比现在白话更精炼含蓄丰富,又比纯文言文简单。给孩子一些主题,让孩子目标明确地精读,而不是看个热闹。比如“几经变迁花果山”这个主题,让其阅读第一回,第二十八回,第三十回。对比这三回中的花果山景物描写有何不同,告诉孩子“融情于景”到底是什么,在一些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又该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古白话是有能产性的,把四大名著读透,孩子的写作自然会更上层楼的。
2,《史记》之人物故事。
《史记》的语言是纯文言文的,如果让孩子直接阅读文本,是有点困难的。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各个人物的事迹相对集中,给孩子讲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五十多个人物的故事。这算是打下一个基础,到孩子上高中时,就可以轻松读读《史记》原著。
3,《左传》之主题阅读
拟阅读主题是:上古背景,周礼出现,平王东迁,文明下滑,春秋笔法,郑庄公成长经历一,郑庄公成长经历二,名物习俗,美人庄姜等。每个主题均有相关视频,带孩子讨论学习时用到,仍然让孩子以漫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
总之,课程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但其实教育目标只有一个:不是在于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孩子对这些古典文化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