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寒第一部电影作品《后会无期》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这句话当时也引起过很多人的激烈争论,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一直不理解这句话,觉得这句话太过于世俗,俗不可耐。
我们怀念小时候那个纯真的年代,“爸爸,电视里这个人是好人吗?”
然而,随着年岁一点点增长,我们却慢慢发现,好和坏,对和错,本身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立场,往往得到的判断结论却是不同的。更多时候,我们总是根据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的。
而这个第一印象本身,也是不可靠的。回想自己的很多老朋友,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当年我们刚刚认识时,并没有让自己喜欢,反而,第一印象却更多的是防范,甚至有些排斥。
从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困惑,当年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自己不愿意放下偏见去和他们相处呢?
我曾一度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源于应试教育带给我们骨子里的比较心理,就像很多人都理解的那样“幸福感就是自己比自己的同学成绩更好一点”。
但同时我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于我们高考的比较对象是全省的所有考生,包括应届生和往届生。如果自己仅仅是在自己班、自己学校有一个很好的名次,却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上大学。所以那个年代,睿智的老师总是在反复提醒我们,“要和自己的同学结成联盟,你们一起进步,而不是内斗,才有更高的胜算让自己在这场考试中挺过来”。
仔细品味老师们的教导,这里面的核心观念其实是“双赢”,也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
在那个资源还需要野蛮掠夺的年代,我们的祖先,都是通过跟别人竞争有限的资源来生存的。食物、土地、市场,似乎都是要争得你死我活,赢得最后胜利的那个人,才能最终生存下来。
但现在随着科技进步,物质资源极大丰富,我们早已不是生活在那个必须要你死我活的时代了。哪怕是高考这个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事情上,随着高考扩招,出国留学日益流行,高考早已不是那唯一的可能把我们人生限制死的门槛了。
但同时,现在一个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却也越来越不是之前那样,靠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了。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和做成的事,更多地取决于他所在的团队是否足够强大。
那么,如果我们认同团队的重要性的话,一个问题就无论如何回避不了了,怎么和他人组成可以依赖的团队呢?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是组成团队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我们常常只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可能把对方全盘否定掉了,有时候也会因为看到对方的优点太过于耀眼,而把自己否定掉了。这两种情况,都很可能让自己处于要么妄自菲薄,要么自惭形秽的状态。其实是非常不容易合作的,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无效社交“的状态。
但是倘若我们调动一点自己的元认识能力去客观地思考,对方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自己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各自的优点对我们做成某件事有什么帮助,缺点对我们做成这件事有什么风险,又该怎么规避?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个世界,会发现世界瞬间开阔了,我们可以一起完成的工作,随着我们真心接纳的人的增多而越来越多了起来。我们从每个人身上可以学到的知识,结识的朋友,也同样会随着自己这种观念的转变,而变得更多了起来。
原来,看到了每个人的好,我们才开始有机会面对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