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心思认真读完一本书了,更没有提笔写过文字,也就是平日里零零碎碎的看看,翻了几页就没了兴致。加入了读书群就是为了督促自己读书,可是为了想留在群里认识爱读书,又自律的书友,不得不逼着自己写文章,参与的初衷是想重拾爱读书的习惯,却不经意间得到了比最初想要的还多,应了那句话,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史铁生这本书前后花了十来天的时间,总算是读完了,原谅我读书的速度太慢,合上书又静静地在脑海中梳理,像放电影似的回放读过的内容,整个人豁然开朗了许多,这久一直沉闷、阴郁的心情变得愉悦了,心中久压的那块石头仿佛顷刻间消失了。自己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有思想和灵魂的人,学会了放下和顿悟。书中很多生活的哲理让我读后不断去反思,深刻认识自己和所处的生活状态,他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走过的经历告诉我应该去如何面对周遭,那就是我们需要有梦想,有信仰,有一颗更柔软的心去善待所有的苦难,有不屈不饶的精神去应对困境,迎接美好,你定会得到你想要的!
整本书都是在断断续续读,每看到触动我内心的句子我都会读上几遍,也许用读的方式能够理解的更透彻些,也会摘抄一旁注上自己的所思所想。觉得这本书看一遍真的是不过瘾,如果时间充裕,我还想再读上几遍。我也曾经受过病痛的折磨,其中的煎熬唯有尝过的人才能知晓。只是现在稍微轻些,史铁生有过的情绪,我也有过,他写的很多文字,也是我想过的,可自己却没有史铁生那么好的文笔,无法用恰当的言辞写出来。当一个人突然遭遇不幸时,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能接受现实的,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去接触任何事任何人,甚至有时连别人鼓励你的话,你都会觉得那是对你的讽刺 ,抱怨生活对你种种不公平。慢慢就这样被苦难蒙蔽了双眼,看不清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当你清醒过来,明白活着的意义后,你回望自己做的事会满是懊悔和愧疚。
史铁生在刚刚得知瘫痪时,对生活的无比绝望,无数次想要放弃自己,对母亲细心照顾全然不看在眼里,也没有替一直守护在远处的苦命母亲想过,他用苛刻的话语来堵住母亲想要对他说的话,而母亲只能一直用这样静静的方式,希望他能坚强的活下去。可是被磨难侵蚀内心的他,怎会感受到母亲对他的那份深沉的爱呢?他忽略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他根本就不知道母亲承受着比他多几倍的内心煎熬与折磨。他肆意的向母亲发脾气,母亲都只能忍受着还继续带着笑,小心翼翼来回答,生怕有某句话无意间触碰到史铁生敏感的内心。他不知道他的母亲笑容后藏着多少无奈和悲痛,偷偷流过多少次眼泪。我钦佩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原来爱可以让人忍到极致,这让我既感动又心痛。然而这份深沉的爱是他在多年后才明白的,在后来的文中史铁生这样写到“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母亲、她自打当了母亲她就得了灵感,他教育的方法不是来自于教育学,而是来自他对一切生灵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由衷的战栗与祈祷、由衷的镇定和激情。”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都是他写给母亲的,因为他在地坛的那段日子里,他拒绝母亲的陪伴,母亲都是在远处静悄悄的守望着,没有离开过,这些文章是对母亲的深深的赞美和怀念。
生与死的话题,一直贯穿全书。如何活着,也是作者一直追寻的问题,从开始厌倦生活、轻视生命,总是想着怎么去死,到后来才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于是他冷静下来,逐渐一步步解开心中的疑惑。把痛苦和磨难当成是参照物,没有经历这些,又怎会强烈的感受到幸福呢?没有遇到过挫折与困苦,又怎会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人在支持和帮助你以渡过艰难时期。这样深刻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候才会更加凸现出来。当你遭遇不幸时,你要幡然醒悟,要跳出那个自己,重新用另一个身份活下去,只有涅槃重生,才不算白白活在世上,才能拯救自己,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特殊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史铁生在参透领悟人生后,写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受用终生的经典语录。人活着一天,就不要白活。慢慢地去做一些事,于是慢慢的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都会成为永远的珍藏和圣神的纪念。
经历也是磨砺,是超越自我的另一种方式,一路虽走的很艰辛,但只要带着梦想、信仰、激情,快乐的心情,炽热的爱,旅途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人生的乐趣不就是在享受过程吗?人生无常,真的想不到坎坷与苦难那天会不请自来的来拜访你,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生活有悲凉,遇到任何打击与摧残。都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看的那么轻,应该尽情去享受追求完美的过程。虽颇深感悟,却不能写出读此文章的深刻之处。重新拾起笔,觉得内心又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