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音 2018.3.20 日更D17
生活中你是否有面临过这样的困惑?
和家人的争吵总是始于想好好讲道理,却止于不欢而散?你苦口婆心跟孩子讲道理,道理都是对的,可是孩子就是好歹都听不进去?你教育学生,总是语重心长的,认真而有道理,但总无法达成共识,并惹人烦?夫妻相处中,你明明是善意的提醒,老婆/老公却嫌烦?......
有一次在我们家庭教育工作室的一个落地分享会上,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家孩子的故事。为了让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她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但是快两岁的孩子怎么都不配合,每天晚上的刷牙就成了每晚的睡前大战,亲子关系也越发地不愉快。讲道理,不通;物质诱惑,效果不长久。妈妈很是苦恼。后来妈妈在听了我的一次课程分享后,不再跟孩子讲道理了,妈妈换了一个方法。那天带着孩子去商场买回来孩子一直想要的大白玩具娃娃。到了晚上睡前,妈妈说,“你帮大白刷刷牙吧,要不大白会长蛀牙的,会牙疼的。”孩子听了非常的乐意,接过妈妈准备的牙刷就给大白刷起来。然后妈妈表扬了孩子,然后问孩子,“大白很乖,很配合,宝贝你很会照顾大白。大白也希望他的主人牙齿白净,让大白也看看他的主人是如何配合妈妈刷牙的,好不好?”孩子听了,高兴地点头,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坚持了一段时间,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教育是门艺术,爱是一种能力,讲究的是简单和技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模式,变通,效果比道理更重要。
把“讲道理”“说教”当成教育的教育方法,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用蛮力变相的让孩子对大人进行妥协,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关系越来越冲突。
讲道理,摆道理,需要的是证明某种东西。讲道理的目的就是论对错。结果是“赢了道理,输了情分。”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跟着老公一起去逛街购物,女友看上了一个包包一直没有买,这次特意拉上他老公去作参考。她老公一看包包就不想她买,因为跟她衣柜里的一个包包很类似。这位超理智的老公开始了摆道理。“这个包颜色如何如何不好,这个包的整体设计如何如何,包包的材质如何如何,包包的背带又是如何......”摆了N多个理由,女友越听越沉重,到了后面脸都黑了。最后,女友咬牙切齿地跟服务员说,“帮我包起来,我买了。”讲道理无效,还差点因为“沟通不良,家破了。”
效果比道理更重要。不妨试一试:
一顺二推。先处理对方的心情,顺一顺捋一捋对方的情绪。当你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准确的帮助对方表达出感受,被理解被认同被认可的心就会柔软下来。
“是的,我理解你的感受,同时我有一个这样的想法/……”。“我好像觉得你有一点点委屈;你生气了;你有些难受.....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讲道理”焦点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感性的力量很大,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没有效果的道理,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