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882天】
我首先是我
确立了“我”的存在
尔后才慢慢地转变
成长为更好的我
正念群的小伙伴在讨论“我执”,小蔓说:
读《了不起的自我》谈到僵固型思维,有一句话这样写: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很多人以“我就是这样的人”自居,她说自己也是,这个“自我”很重,不知不觉地就端着,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她认为,这就是“我执”。
柏民接道:固执自己身上的标签,自己贴的或他人贴的,固执于自己的某些观念。
他们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也被这一句打动,引起反思,正好作为今天的日更题材。
因为晚上遇到朋友,也刚好聊到她今年思维上的一些转变。
我且从“我执”开始思考。
我执是什么?首先有个“我”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执著的前提,有一个明确的“我”,“我”缘何而来?它并不是一朝而成,“我”成为“我”,经历过之前所有的岁月逐渐形成,借一句话,成为我的机缘中,有遇见的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我们是从外界的碰撞中,逐渐成为“我”的,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我”到底具体是什么样的。
“我”一旦确立,会有习得的思维,观念,看法,做法,处事方法,俗称原则,人善于总结,一旦某些方法有效,它就会经常被使用,从而养成了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就比较困难,也因此,有僵固型思维一说。
这也可以理解,世界这么复杂,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太耗费心神了,索性一法破万法,岂不快哉?!
但随着时间,境遇,自我的更迭,很多方法已经过时,不适用了,如果这时还不反思自身,调整状态,那原本很好用的方法,就会成为桎梏,造成思维和方法的绊脚石,如果一直抱着这些不放,最终就很有可能导致自己不断退步,被时代淘汰。
养成习惯本身并不容易,而习惯又需要顺应时势更迭,以适应复杂状况,也因此,人需要不断发生改变,思维上的改变,方法上的改变。
养成习惯,是“我执”的形成,而当“我执”不太妙时,就需要重建了。
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对于刚刚形成的自我,是很重要的,“我”不能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如果不形成自己处事的方法和原则,则容易成为墙头草,也很容易被他人的观念带跑,我们需要去寻找并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以在这个世界上扎根,立足人前。
但“我”的存在,并不需要非常抱持己见,我私以为,有自己的想法,对待事物的观念,自己知道即可,不需要唱得满世界都是,因为有可能,下一刻,自己也会去否定它,也就是有些东西,我们不需要太过于执着。
有原则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的边界,确定我们与外界交流的不想被打扰甚至侵犯的所在,这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这也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法,可明确,也可默认,可以不宣告,但不能没有,我们既要一边警觉自己的习惯是否能够顺势而为,不断去提升自己,也要建立自己的边界,确定“我”是“我”。
就像朋友说的,她要去学着去拒绝一些人,去做一些减法。
我们是这样,一边不断成长,寻找着自我,一边又不断更迭,打破旧的自我,迎接着新的自我,这个过程,真是让人欣喜。
▲
关于本文
——林青澜,生活美学家
私宅设计师,探索生活美学,空间美学,生活应是鲜活而有趣的,我喜欢具体而美好地生活着,以享受世间美好为终身情怀。
做个优雅有趣的女子,用心品味生活——
文字由青澜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