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07
第二,很好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一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专家组希望能够把教学和考试结合起来。今年的高考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课程标准中有对文体的简单划分,但无论哪一种文本类型,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这在今年的全国卷中有很好的体现。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新课标 I 卷和 II 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以全国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偷梁换柱”为例,里面有古代的典故和成语,有对古代建筑技术的介绍,但考查重点放在了思维上。再如,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之外,还特别强调了“梳理与探究”。今年的试题,有很多就是让学生去做梳理与探究的。新课标 II 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探月”的第1题,要求学生将文字、示意图、试题三者结合起来,梳理清楚逻辑关系后才能作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人认为语文试题不应该选择科技类型的素材,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语文并不等于文学,语文课程要提高的是认识问题、捕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试题的答案是开放多元的。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观性比较强。如果答案都是唯一的,那大家只能去猜命题者是怎么想的。在今年全国卷的三套试题中,有很多问答题都给出了多个答案示例,也允许考生在给出的答案示例外,有自己的作答。这是很好的。这样大家就不会无所适从。
总的来说,今年的高考试题出得很好,很多改革都在一点点推进,相信以后也会越做越好。
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看到今的高考试卷,我非常兴奋和振奋。三套试卷坚持政治方向性和学科规律性、教学导向性和人才选拔性、时代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出时代视野、时代眼光和时代思维,更重要的是,这种体现是自然贴切的,问题由文本生发,又向外拓展,指向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命成长,能够看出命题者的高站位、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学识。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