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妈感冒了,当她赶到幼儿园接强强回家的时候,强强特别想去姥姥家拿她的圆形巧克力,这个时候妈妈像平时一样说:“妈妈感冒了,咱不去了。”可是孩子又哭又闹,非要去姥姥家,此时妈妈非常伤心,觉得还是巧克力比妈妈重要,但妈妈因为自己身体缘故,还是把孩子带回了家,妈妈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愧疚,觉得不能满足孩子,又对孩子感觉到生气,认为孩子不懂得体谅妈妈的辛苦!
这样的小事,在我们生活可能经常会遇到,面对孩子的需求和我们需求不同,我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想法是去姥姥家拿圆形的巧克力,我们去了他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因为他的需求被满足了,如果我们不去,她就会失望,因为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需要想出的办法是如何在不去的情况下又能让他的需求被满足,此时我们需要用到“想象力”——通过想象来满足孩子。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不会去分辨想象情景和现实情境,也就是说他会全盘接受我们的想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想到酸梅我们就会流口水,这只是想到这个词,如果我们可以想象的更加丰富一点,比如想到酸梅的个头,颜色,吃到嘴巴里的感觉。那么我们不但大脑里这个场景会非常清楚,我们的味觉也会感觉到酸酸的味道了!这个和我们真的吃到酸梅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要通过想象让孩子满足就够了,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好希望妈妈有魔法,一挥手圆形的巧克力就到了你的手里。看着园园的巧克力那一定是幸福满满的感觉。孩子会随着我们的语言产生想象,他的需求此时就会被满足!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说出自己的具体情况:“妈妈生病了,没有力气带你去姥姥家了,咱们先回去吧!”孩子往往都会体谅妈妈的!因为他的情绪问题意见被解决,此时他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妈妈生病了,需要我的体谅。
期望孩子体谅我们,首先我们要看看自己是否体谅了孩子的情绪,当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情绪,接受和疏导了孩子的情绪之后,孩子才能从情绪自我中走出来,进入理智自我,这个时候他就会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开始体谅父母或者去面对自己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躲在情绪里孤独的挣扎着!
情绪没有对错,面对孩子的情绪接受,接受,接受。只有接受了情绪,才能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