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是昨天写的,结果昨晚上有点情绪失控,所以没写,今天补上!
昨天早晨开始的比较晚,因为昨天上午的景老师是上海闵行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师,瘦瘦的,穿衣服也比较随意,一身休闲装,看上去只有四十岁左右的人,儿子却已经大学毕业了,我在慨叹她的年轻,当老师怎么能那么年轻呢?
她给我们讲的是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而且是以统编教材为例的!一开始她同样老生常谈说起了2018年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正式实行,谈到了这里面核心素养的问题,那么小学课标同样存在着模糊的东西,有些时候的指示作用不是很明确,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大量需要材料的积累,她用了几篇课文做例子,低年级包括词语,句型,相同结构的段落,课文主要内容提炼可以用选词填空的方式等,这样锻炼了思维提取信息,选择信息,重组信息的本领,达到了积累的过程,这样的积累才是高级的,而不是局限于我们以前做的好词好句等等的摘抄,其实现在我也想,什么样的词算是好词?好句?一个词语单拿出来是贬义很浓的词,放到一个特定的语境,有了特殊的含义,就成了褒义词,孩子怎么区分呢?所以积累的路,高级的积累,还要研究和探索,这也同样再考验老师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能力!
关于良好语感的培养上,景老师说这是一个长期习得,语文经验的积累,要还原情境,创设情境的去读,她举了火烧云的例子,并当众像老师上课一样给我们做示范,而且她说了三种培养语感的方法:品析语言,整合语言,玩味语言!其实对着三个方法我有些蒙,但是她举的例子我还是能懂的,而后她就用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向我们阐述了培养语感的课堂操作,我听的真的是囫囵吞枣,因为听南方人讲普通话是很累的一件事,有时候相似的发音我就要反应一会儿才能懂,可是她又说了好几句了!
连听带理解,我记住了上面的这些,有些是我懂可我说不出来啊,就是一个记录,心得也算不上!
下午的讲座是杭州一位叫做刘发建的老师,向我们讲的跟着名家学语文,简而言之就是学到名家的课文,就把原文拿出来读一读,做对比,再读这个作家的名篇一周,再做作文,跟着名家的经典写作文!在经典阅读周中每天晚上回去读一个单元的文章,第二天也读这一个单元,大声的朗读,课上老师只拿出十分钟来交流导读单,剩下的时间学习学生推荐的文章,而且老师要做好导读单,以选择为主,突出趣味性。刘发建老师的主张不是开卷有益,而是有指定的去读书。听完以后,反正我是矛盾的!不过,听听长见识就可以,没准可以应用到自己的课上呢!
昨天下午和我一起的老师没来,签到出了点小状况,晚上一直到近八点结束,因为身体原因,我的情绪是沮丧的,还哭了,现在想想好矫情!
世间。自己。自己。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