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和2月,我读完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受影响很大,无疑是我人生的指路灯。
今天分享的是周岭老师的另一著作——青少年学习版的《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
本书适合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老师或家长,以及终身学习者。
这本书揭示了学习背后的秘密,从提升学习动力、专注力、自控力,到调节情绪的积极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它结合了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学习的真正规律。
书中分为技法和心法两篇,是一本极具科普价值的教育类工具书。
既有科学的理论,又有实用的技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学习的大门。
我浓缩了以下20条价值干货,它们是我学习路上的宝贵财富,也希望能与你分享,共同进步。
1、写下来。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而“写下来”可以调节情绪。
首先了解什么是“7个小球”。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里面放着7个小球。
我们大脑最多能记住2±7个事物,如果大脑想的事情太多,这些小球就不能集中在一个地方,总会忘事。
比如:你此刻又要晾衣服,又要找钥匙,又要火上抬锅,再出现一件事进,大概率会忘记某一件事。
所以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提醒:一次只做一件事。
而写下来,可以把大脑放空,专注手上事情。
2、凝神呼吸。
属于冥想的一种。通过这种练习,我们大脑“7个小球”稳稳的沉淀在一个地方。
长期练习,就能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自动控制思想心神不定,做事也能稳当不易出错。
3、提高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灵感伴侣,它能360°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并给建议。
通过学习增强元认知:学习脑科学+认知科学;
时常反思:不仅写下事情的过程,还要查找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4、利用大脑。
大脑总是倾向于选择能量消耗最低的活动。所以容易贪图安逸、缺乏耐心、目光短浅。
利用大脑,替情绪脑找到追求长远行动的意义和好处,让它乐此不疲做事。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5、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模糊可分为学习模糊、情绪模糊、行动模糊。
想要不受他们的影响,最好办法就是主动消除这些模糊。
消除学习模糊: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法,它们是统一的。
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就不是学习,或是效率极低的学习。
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清晰的学习。
消除情绪模糊:正视痛苦是消除情绪模糊的必然选择。
要想不受情绪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给它挖出来。
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
虽然直面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消除行动模糊: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不要让自己这也想做那也想做,飘忽不定。
而“写下来”是消除情绪模糊的有效手段。
写下来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自然能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
6、极度专注+主动休息。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与其用毅力追求长时间的低效专注,不如用“偷懒”的方式追求短时间的间歇专注+主动休息。
利用番茄工作法先极其专注地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一定要先做重要的事,让注意力形成正向的增强回路。
7、学习三剑客
学习三剑客:关联、强化、提取。
关联:学习的时候主动关联自己经历的人和事。
强化:反复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记忆自然会更深刻。
提取: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关联就是围绕知识“修路”,强化就是把“路”拓宽,提取则是“检修公路”
8、匹配适度。
匹配的智慧主要体现在难度匹配、强度匹配和速度匹配三个方面。
比如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
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
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小到愿意行动。
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
同时追求做对与做快,因为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舒适区边缘的掌握尺度如下:八成是熟悉的,两成是陌生的;八成是容易的,两成是困难的;八成是熟练的,两成是
有挑战的。
9、进入第一速度范围。
突破学习障碍的要领就是掌握好学习节奏,在起步阶段或遇到核心困难时,要刻意集中火力向一个点进攻,直到彻底把它拿下。
当进入了“第一速度区”,这样反而会使学习整体变轻松,而不应反复逃避或全程保持不温不火的节奏打消耗战。
别让你的学习成为那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10、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目标清晰、专注投入、有效反馈和处于拉升区挑战。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用正确的方法和大量练习换来的。
①目标清晰:就像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好多小块,这样更容易实现。
②专注投入:练习的时候得全神贯注,不能分心。
③有效反馈:让你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④在拉升区练习:练习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自己感觉有点挑战但又不会太累。
11、找寻意义。
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做一件事情的意义,就会缺少做它的动力。
意义往往都在远方,而人性不喜欢不确定性,所以提前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便能完成一件事。
12、NLP逻辑层次模型。
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有了这把标尺,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够觉知自己当前的状态。
我们应该自上而下地努力,从寻找意义和身份建设开始。
13、身份建设。
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每天阅读半小时是结果;坚持输出是过程;想通过阅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身份。
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14、加强潜意识。
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而掌握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我们需要从“假装”开始。
想要变成一个成功的人,就得先表现出成功人的自律和思想。
15、好好说话。
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思维内容。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比如《穷爸爸,富爸爸》书中的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
而富爸爸则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们说:“我怎样才付得起?”
所以,永远不要说“我不会”,改成“我暂时还不会”。
16、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学会把心理预期主动降到谷底,这样,因为任何一点小收获都会让自己受到激励。
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比如平常提前把不喜欢的事安排到日程,扩大心理容量。
一开始就把那些不喜欢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放到心理桶里,我们就不会觉得它们是额外的负担。
17、动机转移。
我们要学会转变视角,面对困难事件,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面对枯燥事件,我们要把它当成另一件事。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18、设下限,不设上限。
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
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破除打卡心态(完成了马上结束,完不成敷衍一下)的方法:用记录代替打卡;设下限,不设上限。
平常计划一天背20个单词,改为一天背5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更能完成。
19、镜像神经元。
我们都有一个东西,叫“镜像神经元”,它会下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自律的“偷懒”秘诀是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神经元会适应环境。
如果我们无法解除现实环境的限制,那就阅读。
20、四肢发达,头脑才更发达。
运动对大脑有着神奇的作用,运动促进新神经元的生长,运动后的活动安排与环境刺激才是关键。
最佳的模式是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如阅读、解题、舞蹈或接触新环境等。
这样,新的神经元会受到刺激,不断生长。
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健身,更在于健脑,它能提升我们的乐观态度和头脑灵活性,实现健康与认知的双重提升。
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我们的头脑会不知不觉变得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