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小属性策略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你喝的只是汽水,我喝的是北冰洋。
市场红海中,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实现差异化成为产品设计者、营销者们的心头大事,微小属性策略就是快速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一种途径。
实验表明,市面上大部分牛奶的营养价值其实相差无几,牛奶是个不折不扣的同质产品,而特仑苏通过牛奶场地的差异化,给其赋予了更加健康、更无污染的微小属性,实现了差异化并溢价,同样的还有“富含抗氧因子的矿泉水”、“添加果肉的饮品”等。
近日,在大家熟悉的童年饮料北冰洋的广告语中,成功地将北冰洋汽水的特别性与其他汽水区别开来,体现了其独特性。让人觉得北冰洋是“不一般的汽水”。
那微小属性策略与消费者心理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涉及到了消费者的预期心理,我们对已有事物的预期,会影响我们对它的体验和态度。
举个例子:
在我们的观念里“果肉=新鲜+健康”,那么当我们看到“添加果肉的饮品”时,这个饮品在我们潜意思里自然带上了新鲜、健康的标签
所以,使用微小属性策略要和消费者的预期心理相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差异化,为产品添加了毫无用处甚至冲突的属性——“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鲜猪肉!”。
二、目标趋近效应
99%变成100%的这段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越是趋近某个目标,越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它,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目标趋近效应。通俗的来说,就是人们为了不让之前花费的巨大沉默成本付诸东流,而对最后需要完成的那部分,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
那么在营销中,我们该怎么去用呢?
首先,是让你的产品成为消费者实现某个重要目标的一部分,思考你的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完成什么即将完成的目标,Ta为了这个目标还付出了什么努力。
举个文案例子:
你花费了30个晚上,逛了13条街,刷爆了7张信用卡,今晚终于约到了女神,房都开好了,却输在了一条底裤上?——某名牌内裤
(启示:A.很多旅游景区门口有卖水和食物的商铺,同样的商品一定比其他地方贵,那我们也会买。因为我们好不容易休了假,走这么远才来到这里,贵几块钱也不能渴着饿着,影响游玩心情。B.营销信用卡:您今天已经来银行了,排了这么久的队,今天就办了吧,别等改天了。或者,这张信用卡表您都填了这么多了,还差一点儿就填完了——引导客户填完整张表)
其次,把消费者追求的这个目标尽量频繁的,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健身APP、学习类APP都会让你做一件事——每日打卡,当然每日打卡是一种即时反馈,能够不断激励你,让你能够坚持下去,同时增强用户黏度,但这个作用主要是在初期。
而当打卡进入中后期,目标趋近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你只会听到一种声音:“目标已经过半了!”“还差一点这个月目标就达成了!”“最后5天!”。
三、认知闭合需求
其实大脑很懒,它只想轻松的获得答案。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闭合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当人面对一个模糊或者复杂的问题时,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在交易型电商(甚至包括线下商场),我们认为自己来了就是要为了购物的,内心暗含着一个做消费决策的任务,存在较高的认知闭合需求——不断地寻找有助于帮助我们迅速做决策购买的线索。你抱有明确的购物目的,内心暗含着一个做消费决策的任务,这时候就存在较高的认知闭合需求,你将不断寻找有助于你迅速决策的线索(通常是销量、产地、好评等容易判断的外周线索,而非配件、产品性能数据等中心线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品很难得到推广,因为它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决策成本,判断更加复杂的消息。如果你具有高度的认知闭合需求,需要尽快做个决定,那你很大概率不会选择这个产品——判断它是否适合你,太复杂了,就像古人理解天气一样复杂。
反观内容型电商,你是因为对对方提供的内容感兴趣才选择关注或观看(如某些公众号通过文章卖产品、综艺或者直播插入链接来销售等),而非“我要买一个东西”,这时候的认知闭合需求就较低,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容易接收复杂的决策信息,并尝试接受新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在交易型平台上销量不佳,但在内容型平台上却十分畅销,比如899元的健康菜板。
四、意见参考效应
意见参考效应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口碑营销,是市场上能够被有效利用的两种杠杆力量之一,即只需要较少的营销投入就能带来成倍的营销效果。
如何利用好意见参考效应进行营销呢?你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提供意见参考的群体最好是目标受众的模仿群体
什么是目标受众的模仿群体?即目标受众想要成为或者十分羡慕的那群人,比如上流社会人士就是土豪的模仿群体,篮球运动员就是爱好者的模仿群体。想象一下,你会因为一个小学生告诉你有款游戏好玩爆了,所以去尝试一下吗?当然不会。
2. 目标受众必须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群体
你第一波推广的对象,必须是相互之间能够影响、交流和交换意见的群体。这种意见交换越频繁(比如某个车友会、同一公司、一群闺蜜等),就越意味着你可以利用消费者之间的连锁反应,让他们帮助你承担90%的营销成本。市场部的作用更多是刺激市场内消费者、讨论者、意见领袖等人群的连锁反应,让他们帮你营销,而不是一手包揽全部营销活动。
这就意味着,任何推广活动,必须在同一个市场内,刺激连锁反应,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你至少进入了一个消费者相互参考意见的市场。
五、展示效应
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恐惧,叫做我与别人不同
展示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它是市场上第二种具有杠杆力量的心理效应。展示效应其实暗含着两层隐晦的心理认知:
1. 我们天生相信别人,别人选的,尤其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一定是对的
比如:你在选择观看什么电影时,是否浏览过豆瓣电影的高分排行?你在听音乐时,是否有点击过热歌榜?你在某宝上购物时,是否尝试过销量优先?
2. 同侪压力:利用被孤立不合群的恐惧
无论你处于什么年龄段,一定都能明白这种恐惧,这种恐惧在正值青春期的初高中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假设全班同学都穿着耐克鞋,而你因为某些原因,穿着一双阿迪,这时候你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压力。
那么营销是如何巧妙的利用这种压力呢?Facebook上时常会提醒你这样一种消息:“您的好友Jason刚刚点赞了新款Nike鞋,同时还有60万人为它点赞!”。“社交平台+大数据+同侪压力”,你看,多么的天作之合。
当然,展示效应在营销上还有多种应用,比如利用归属感与荣誉感来“逼迫”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某种商品或进行某种行为,比如“班服你不买一件吗?(即使丑到爆炸)”“不转不是中国人!”等。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疑问,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从众,尤其是现在,人们追求个性与自由,并不喜欢千篇一律。确实,当一个品牌变得太受欢迎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出现“反潮流”现象。
上世纪90年代Levi’s在美国十分受欢迎,不论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某次在Levi’s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年轻人购买Levi’s的比例与意愿在下降,多方研究后,他们发现了原因:年轻人不愿意和他们的父亲穿一个牌子的牛仔裤!所以,Levi’s设计了另外一种裤型——直筒裤,因为直筒裤的款型较细,中年发福了的长辈根本穿不进去。
六、睡眠者效应
感情是一种易逝品
我想大多数人都见过这样一种广告,它通过文案、图片或者视频,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陈述了一个观点,引发了你的强烈共鸣,你进而会帮助其进行传播或者产生购买行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唤起,内容营销。
人的行为根据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而情感唤起由于时间很短,所以一般只对人的短期行为产生作用,而对长期行为无效,这就是“睡眠者效应”。
要注意的是,情感唤起时间很短,所以营销中我们要及时转化,否则一切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现在你看到的很多视频中,都会及时根据剧情蹦出广告,让你马上下单。因为一旦你看完冷静下来了,对节目中的商品就没那么渴望了。
七、互惠原则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免费是为了更好的收费
“互惠”指的是多方都从某件事或某种行为中获得了好处,如果仅仅一方获得利益,而其他方没有,那么平等条件下,获得利益的一方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罪感。而这种负罪感,正是营销者们所喜闻乐见的。
营销领域的“互惠原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强制”或者“引诱”的手段给予目标受众一定的好处,让其产生负罪感——即“感觉不好意思”,进而发生弥补型消费行为。
比如成本最低的导购员模式(滥用导致这种模式基本失效),对方为你提供了所要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为你更换了好几种产品(如试衣),为你细心介绍了它的使用方式、禁忌以及搭配,你感觉对方为你提供了很多服务与帮助,如果你不购买“良心不安”(负罪感)。
再比如现在很流行的试吃模式,除了让你能够先验该食品是否符合你的口味外,暗地里同样利用了消费者心里的“互惠原则”,你从他人那里获得了收益(吃了别人的),你也应该为他人提供些帮助(要不买一个算了)。
八、损失效应
心理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低估获得时的收益,而高估失去时的损失。换句话说就是:相比于获取,人们对失去带来的损失更加敏感。
所以,营销中与其一味强调产品或服务能给目标群体带来什么,不如化收益为损失,告诉他们即将失去什么。
举个例子:
某理财产品的宣传文案
A:“高收益理财产品,份额有限,你值得拥有!”
B:“你即将失去今年唯一一次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很明显后者更能打动人。
再比如:银行柜台给客户介绍保险时,不仅仅高诉客户收益。理财经理常常拿保险与定期存款和理财做对比,给你算出同样一笔钱如果不买这款保险,而是存定期或者卖理财到期后的受益相差多少。当你看到理财经理计算器上的数字时,发现居然差了这么多,此时,你更容易购买保险。
作者:余折腾 市场部网(绿围巾女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