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身俗尘,连心底的最后一份清闲也化作了苦咖啡般的哀叹,不过顾盼自怜、杞人忧天罢了。舒适的向往,常常只叫作向往而已,长假难得,这是给我们这些蚍蜉之群的赏赐吗?
先是天温骤降,尔后大风作作,想来如果再不出门伸个懒腰,恐怕又要等待一年,于是背个简单的行囊,出门散散一身铜臭味。
不过也不能走远,倘若误入他乡,不习人俗,岂不汗颜?于是踏几趟车,入一片竹林,秋深时分,依然墨绿,不过尽是一袭成熟的气味。该是桂花飘香的时节了,扑鼻而来的桂花香,猛然刺痛了我的嗅觉腐肉。据说,那是一片野生的桂花林,且信且疑吧,或许是曾经梨园喧嚣中一个沉吟的配角,而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沦落风尘罢了。不过,这片桂花林自然与别处不同,想来年岁已高,粗枝叶茂,满树黄花,且是不多见的橘黄色,自是难得,香气浓郁,令人微醺。
午后,天已转热,遇一奇洞,名曰:灵谷洞。此处又偏又倚,加上未大笔开发,自是游人稀少,更不见商铺吆喝,引车卖浆之流,别有一番清净。请个导游,一起游洞,也不至太寂寞。洞,其实还是洞,只是在不同的阅者心中,有着不同的领悟。在此,不愿重复导游的几番经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不过是让游者自觉地掉入设好的逻辑罢了。
在我看来,此洞亦是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石笋、石景奇观,不过是自然的偶合。后人发挥想象,让沉寂山野的奇石奇象冠上了绚丽的雅名。或者,我眼中的美景,在你眼中只是一块被忽略的石头;你联想到了昭君出塞,而我却感觉更像猴子戏月。雅俗自在人的眼中,那些酝酿了千百万年的巨石,也许早就漠视了一切,而后人却常常为此争执不休,争执它的归属,它的意义,它的价值,而后转换成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后源源不断的游客怀着或神圣或鬼祟的心理踏进它雍容的宫殿,而后像所有被人类雕琢的景色一样,被改造或被消磨得面目全非。
走在洞中湿漉漉的台阶上,感受洞中如浸筋骨的凉意,在一片漆黑的意象中,沾几许溶蚀万年的岩石水,此水可长,长过人们的生命,就像这里的每一块巨石,当人们用好奇的目光凝视它们的时候,却不知流年于我是何等重要。洞中有山,山中有景,洞中连洞,这是溶洞的特色所在,游走其中,时而感叹自然的神工鬼斧,时而又会表达出自己颇具新意的解答。这里很安静,相比路过的其他景点,由于其不着眼的原因,游客甚少,正是如此,此番旅游才真有些游历的味儿,细细品味,享受大自然予我灵感的恩赐,一个人自在徜徉。
有幸的是,灵谷洞目前还是颇具原貌,人工雕琢的成分甚少,百分之七十的自然原景,加上巨大的空间,对于赏拜自然的人来说,绝对是莫大的欣慰。而不幸的是,它马上就要被二度开发,洞中地下河,洞外配套商业环境,成倍攀升的门票面值,都将拉动经济的马车,将我心目中最后一个原生态的去处投进永远也拉不回的泥淖。当越来越多不慕美景的过客走进这片神奇的世界,化学物质的加速消融以及精神原味的亵渎,是否将加速它与世告别的脚步?当导游满怀憧憬地对我展望未来的时候,我的心头不禁涌出一丝隐隐的伤与忧。
走出洞口,豁然开朗,原以为外面会有些卖纪念品的小商贩,没想到一切皆无,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游人,坐在竹椅上稍事休息。那些竹椅竹桌约摸也有些年代了,风吹雨淋日晒,反倒散发着很古朴的韵味,我也坐下,吹吹山里的清风,眯着眼睛,直视纯净的阳光,与不约而来的游人侃侃而谈,甚是惬意。
这里很安静,所以我们很清醒,悠悠天地间,不过如此更如此。
—END—
编者按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换言之,山水之间,自有仁智气场,于人亦如此。
古人乐在山水,当今时尚旅行,想必所营造的氛围是一样的,其实,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驻留一地,我们所考究的旅行的价值或意义,还在于自我心境的历练。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段近几年流行于网络的话语,一定感动过很多人,可是,总有人辩驳“在路上”的“前提”和“目的”这两个论题,严谨地讲,“前提”确实重要,时间、资金、身体状况等都必须放在考虑的范围里,说走就走的行为无疑辜负了读书所积累的人格能量,而“目的”最好待其自圆其说,既然出发,便是为了更好的到达,行在路上,只有傻瓜才当是奇葩。
说“行走”二字,或许多半胜过“旅行”吧,带着一颗谦卑自娱的心,身体力行地流连于世间形形色色的山水人文中,哪怕仅仅是过程,亦所谓充实自在。
踏出第一步,往往是最艰难的,就如很多世事一样,而此时的我们是最强大的。与整个世界握手言和,未必是个糟糕的经历,在行走中,历练一颗心,它明知可为却不为,明知纠缠却更从容……
行走记,记录行走的感悟,记录不断变化的思想,我不想写成一般游记的形式,一则不擅流水账,另则我不是导游,那些类似于导游词般的文字或生搬硬套的行走攻略并不属于我,更无法代表我的思想,行走的意义是相辅相成的,在行走中,我与世界碰撞、言和或背道而驰。
文丨孔小乐
原创文字,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