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莲
窗外是布满白云的蓝色的天空,云朵分散的刚刚好,没有撑破那广袤的天空;地上零星的长着一棵棵小草,没有你拥我挤的杂乱感,充满了久违的亲切感;明晃晃的教室里,空调的温度很合适,不会流汗,也不会被冻的瑟瑟发抖,我坐在这个华丽的教室里,用心聆听着那和我一起走过同一条路的人的故事……但那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收获,而我呢?我陷入思考中……
回顾自己一路的历程,很短的一条路,仅仅一年而已,却好像被塞满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或许生活本身就是好的和坏的杂糅到一起的,这条路,我庆幸自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这条路,我又一遍一遍的质疑过它和我之间究竟是不是有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扪心自问,不管自我的质问倾向于哪一边的天平,我想自己都是毫不后悔的。
一方面我庆幸自己不甘于平凡,从小的成长历程来看,我就是注定不愿意和千千万万和普通人一样的,所以这一切一切的前因都是我后来一系列选择的后果。当然也带有一些命运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在暑假接触到那样一个人,以及他身后的商学院,我不会那么决绝的在那段时间里拼命的想要考进那个校企合作的班。我想有时候机缘机遇就是那么的充满巧合,我来了,自然不会轻易离开。
作为一道被公认的风景线,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结束了那份最初彻底的迷茫,没有了高中老师的那份管理,自由的我像断了线的风筝,渐渐的堕落。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泡图书馆,但是却少了那份实实在在的内涵。
而现在,快接近期末的尾声,回顾这一个学期,我意外的发现自己在读书方面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精读了十本书,泛读了近十几本书,在后期整理笔记的时候,我意外的发现自己竟然看了那么多书,或许每天读书已经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种习惯。我想这是成长之一。
其次,便是格局观的变化,最显著的感觉是每次去图书馆找自己想看的书,几乎每次都是找不到的。我开始有目标性的看书,带着目的去找一本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去泛泛的读书。我想那样对自身的提升是需要走弯路的,但如今这些都是收获。再者,自己的眼光开始长远,格局开始放大,我总是会对自己说,尽管目前的自己是很low的,但是在给自己找个男朋友方面,是不能将就的,现在的我是很low,但是看人的眼光是不能low的。我愿意相信我在路上,他也在路上,所以我不将就。
再者,我不会在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情况,必要的投资自己是必须的。我会约着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总结梳理自己的从电影中的收获。 也会去地铁沿线那些高端的地方,比如会展中心,万象城等,很豪华,走进去都会有种压迫感,我喜欢看到那些上万块钱的普通商品,然后刺激我去向着高端的目标前进。必要的时候,我会拿出自己攒了很久的钱去体验一下那种高端的场所。我想这也是一种格局观的打开吧。
还有我想提的就是跑步了,以前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一次性能跑八千米,一周八千米,几乎每次都是分两部分完成。我才发现,以前自己觉得根本做不到的事,在实践后才发现是那么的容易。这也是进步。
最后学会了感恩,19岁的自己,经历了很多的大场面,见过写书的作者,克莱姆大学的人,上过电视的人等等,有幸和他们有过近距离接触,有过面对面接触,很亲密的交流,甚至是听过他们的故事。当然,凡此种种,与我最初的选择密切相关,也和别人的给予,奉献有关,所以我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承受。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性,每个人,每件事,自然也是一样的,有所得,有所不得,都是相对的。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我get到这句话的一个点,即不要以他人之得衡量自己之失,每个人在这条路上收获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不要总是盯着别人获得了什么,更应该看看自己获得了什么。
诚然,有得必有失,我违背自己的自愿默默承受着那些我认为的强制性但却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就比如规定好了一个华丽的教室,每天让我们去那里自习。我个人认为,去图书馆自己合理安排就可以了,我不懂为什么要那样。我也不懂为什么才大一就要每天穿着正装上课,我也不懂为什么也时常配合着去演戏,明明自己很垃圾,却要装作心安理得的承受着外界的赞许……不过,比起获得,这些都不算什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圣洁。不为外界所动,好好积累自己就行。
这个半年,彩虹时常出现在校园的天空上,很美很美,那是在北方的城市所看不到的美,我喜欢那份感觉。但是也是这一年,我一个人经历了很多很多个第一次,我才发现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我获得了自己缺少的东西,它们能帮助我抵抗外界的纷纷扰扰,更让我觉得知足,简单就是一种幸福。
谢谢你,明姐姐,异乡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