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是一个很好的人,我和她在一起很舒服。但在这半年多的相处过程中,她有什么问题都会来找我,每次都是我在帮忙,在付出。我现在觉得很累,也不太想和她在一起了。可是对于自己的这种想法,又觉得很内疚,很不应该。我该怎么办呢?
王敬伟老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理论概念,就是卡普曼三角形。卡普曼是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都有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个人都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
当迫害者过分地攻击、指责,受害者过于接受攻击和谴责,拯救者过于热心地帮助解救被害者的时候,心理游戏便开始,这些行为便成为游戏的内容。
在你的例子中,当你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这时候也许有人造成她的困扰,或者有事造成她的困扰,总之她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一定是因为外面有一个迫害者,这时候她就会想去找一个拯救者。
她找到了你,你也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双方都很高兴。你作为一个拯救者,会认为:你看,她的问题别人都没办法解决,最终是我解决的!于是你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很有能力。看起来你是在帮她,是在付出,其实你也是在得到。而你的朋友作为受害者,会认为:啊!终于有人来救我了!我是有人支持帮助的!
双方都很高兴找到了对方,两个人都很满足,就这样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下一次,她再有问题,继续找你。这样的过程再重演了一遍,双方再一次感受到满足。
慢慢的,她会觉得,有问题就一定要来找你,因为你总能帮助她。而你也慢慢的会觉得,她有问题,我就应该要解决。因为之前都是我帮忙解决的。但是,慢慢的,她再来找你,你开始有了怨恨:妈的!你没手没脚是不是?你没有脑子是不是?什么事都要来找我帮忙!
但是你却好像非帮不可了。因为之前你太有爱心,现在已经下不了台了。你一边在心里抱怨一边继续帮她,内心怨恨越来越多,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而她开始变成了迫害者。两个角色开始变化。
你的怨恨不断积累,需要找出口表达和发泄,你开始到处跟人抱怨她:“真的好累啊!她怎么什么事情都来找我!自己一点脑子都不动!”当你开始抱怨她的时候,你又成为了迫害者。等到有一次你不帮她了,她会很愤怒,找人到处抱怨和攻击你,她又变成了迫害者,你变成了受害者。
就这样,你们在这三个角色里跑来跑去,不断地玩着这个心理游戏。最后双方都很挫败,关系面临破裂。
所以,表面上你是在帮她,但刚开始背后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需要。后来,你以为你一再帮助她是在维系这个关系,但当你们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关系就已经开始破裂了。
那怎么停止这样的心理游戏呢?
游戏中的当事人,只要有一方不再起作用,从角色中脱离出来,这场游戏便会中止。也许你会担心关系将不存在,但是一份充满牺牲,怨恨,内疚的关系,还不如没有这份关系。
而想要有一份富有品质,双方可以相互滋养的关系,就要时刻觉察自己是否又陷入心理游戏中。同时,要尊重自己的需要,明确彼此的界限。当自己满足不了对方的需要时,要直接、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我知道你现在很困难,我也很想帮助你。但以我目前的状态,时间,精力都不够用。如果我帮助了你,我会有牺牲感,会有一些怨恨。所以,你是否可以再想想看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
当自己行有余力,可以帮助对方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帮助到对方。把对方和自己的需要都照顾到,既不伤害对方,又不委屈自己。如此,才可以拥有一份高品质的关系。
回答者:王敬伟
台湾著名灵性导师,奇迹课程资深导师。潜心研习心理学并追寻人生意义多年,最终在灵修的旷世巨著《奇迹课程》中找到终极答案。深度修持十余年,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创立了完整又极具独特魅力的宽恕疗愈法门。
近年来致力于《奇迹课程》和“宽恕疗愈”的研究、实践及发展,亲自带领“宽恕疗愈系列工作坊”:觉察系列、完形,次人格、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与金钱、身体与疾病、解梦等,每年逾50场。于2013年开始带领“宽恕疗愈导师班”,旨在培养该方法的接班人。目前已有一批学员在全国各地实践“宽恕疗愈”,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和极佳的口碑。曾长期与《奇迹课程》译者若水老师,合作带领【奇迹课程研习班】。共同译作有:《奇迹原则50》, 《性•金钱与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
编辑:情子(微:478797840)
原创插图:Bonnie
审稿:刘芳芳(liufangfang1503)
把卷冰将释,观心月正圆。欢迎继续关注“观心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