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瑞吉欧·艾米莉亚的价值取向
杜威强调儿童身上有着天然的兴趣与本能,它们是儿童的社交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和艺术本能。儿童后天的经验就是在这四种本能与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倡导“做中学”的思想。要求把教材引入到儿童的自然生活和活动中,通过“主动作业”的方式引入学校课程,如园艺、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编织等,使儿童围绕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形成观念。“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是杜威教育哲学的一条原则。杜威提出“儿童中心”的论点,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儿童。瑞吉欧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思想。教育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应尊重儿童的发展与人格特点,儿童必须有自己的空间,成人不能对儿童施加权威,成人除提供支持的角色外,更应扮演引导的角色。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动作(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所以相互作用的活动即是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但是瑞吉欧人也对皮亚杰的思想做了批判性的分析,他们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像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平行的、线性式发展,而是螺旋式发展。“雨水坑”的方案活动就证明了儿童在少年期之前就能超越自我中心和具体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也批判了皮亚杰过度重视逻辑数学能力的观点及过度使用生物科学和物理学成就的研究模式。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是心理发展的源泉,一切较高层次的心智功能如逻辑推理、概念建立、语言能力等都由人际间的互动所产生,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看作是发展的组成成分及动力,从而强调了交往在儿童心理生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在瑞吉欧的教育取向中也强调每一位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家长、幼儿自己的历史以及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沟通与互动。他们认为行动与群体社会化对于每一位幼儿的自我定位都是重要的因素。他们深信所有的知识是在自我与社会化的建构过程中慢慢呈现的,因此教师必须与每一位幼儿在学校的社会体系中建立独特的个人关系。幼儿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经验,有的,幼儿同时也在同伴之间自我的社会化与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成为主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