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来说我对钱这种东西的确切理解是在电视上而不是生活中。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知道寒门学子这四个字的确切意义是在我十岁的时候,电视镜头的不断切换,屏幕上的女孩子的眼泪,女孩母亲紧锁的眉头和女孩父亲拿着自制的烟卷儿的颤抖的手共同组成了我对贫穷的概念。仅仅是因为两千块钱的学费,被压榨成这个样子。当时的我并不清楚两千块钱的概念,不过我知道我不会因为我的学费过上这样的生活,相比之下我生活的自由轻快给了我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仅仅两千块”。可越是长大越是发现我理解的仅仅在一些人的眼里变成了天。
我真正理解到贫富差异给人带来的伤害是在我能读懂文字的含义的时候,原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困扰我的东西可能就是在某个下午悄悄的扎在我的心里,再也没能走出去。我也深深的陷入一种思考。
中国历来讲究婚姻的门当户对,于是在近几年的婚恋节目中不断有另一种思想在试探性地冲击着人们的老想法,可是效果甚微。大家理所应当的接受了一句话“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陪你的还是柴米油盐。”更有甚者在为子女招婚的细则上开出“如果有北京户口轻微残疾也可接受。”这样的条件,我们不评价对与错,但是我总会有一种生吞了苍蝇般的感觉。
再次感触物质的力量是在高中毕业之后,本来以为高考是决定上哪一所大学的唯一出路,在不久之后的报考重新改变了自己的三观,更多的同学依靠着家里的条件跳过了高考的屏障,高考没有成为他们断梦的一道坎。相比之下另一部分遵从生命的安排的同学显得落寞孤独。一瞬间,有的人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另一部分人则以考卷上的分数决定走向默默的接受“我生寄梦纸一张”的命运。
当人们问向自己为什么读书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着一点点的欺骗和隐瞒,生怕把那一层薄雾般的白纸捅破,贯上一两个借口顺带着把物质生活的好处提一提,这样的回答既显得不俗又显得诚实。我个人并不是这样乐观积极,的确读书有些许的乐趣,可更多的原因是我希望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可观起来,我也希望我的人生能够用想不想来衡量而不是能不能,我也希望我的人生能够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诚实来说,如果读书人要清贫一辈子,恐怕我要惧怕读书了。
其实灵魂所遭受的一切困扰全部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所展露的不公又难以让人展开拳脚,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对于一个职业的评判,甚至是攻击。似乎在这个应该人人平等的社会中因为资产和地位的原因也在拉开距离,更多的绝望者直接判定这个世界就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没有钱的大众被驱使利用。无论是市井文化中的“有钱人吃蛋糕,没钱人啃窝头。”还是古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乎都心照不宣的暗讽着世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大多数人一面隐藏着自己愿意接受优质生活的内心却又对物质世界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于是在人们不断的奔波中一面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一面又作出好事多磨的咏叹。其实细想,如果在财富上得到了足够的慰藉,来自于生活的刁难就也真的自然而然的少了一大半,自然也就有了时间去专门追求你的精神世界了。
有人坚信钱是万恶之源,很抱歉金钱的用途不止可以扭曲人性,您低估了它的力量,它远不止万恶之源这么简单。倘若今天再有人酒后与我高谈阔论,一定要拉着我的手告诉我没有钱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快乐,那么您说您的,我听着,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