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旅行”是个陌生的词汇。那时候每年的出行就是跟着爷爷到广东探亲,因为晕车,纵然只是两个小时的车程,吐个6、7次也能让我痛苦到生无可恋。
很多年里,因为晕车而对出行的过程抱着深深的恐惧感,但那些未知的目的地却让我始终充满期待和幻想。我想大开眼界,这是我对旅行的意义最初的设定。
大二时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奖学金,跟鸿大人一起计划坐着火车去江浙一带,结果是站着十几个小时过去的。当时奖金不多,全靠散落在各地的同学带我们游玩吃住。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上海的街头流浪了一个晚上,只为省下一晚的住宿费。一家亮着24小时营业牌子的麦当劳提前打烊,我们在一家永和豆浆店里等到天亮,喝完豆浆登上东方明珠、逛城隍庙,因为错过回家的火车而在上海火车站睡了一夜……
我明白自己很折腾,可这么多年过去我依旧记得很清楚,那时的自己满腔青春热血,坚信一点点与过往不一样的经历都可能成为老年之后的“话当年”,戏剧性的发展反而让我更加印象深刻。那时候,旅行的意义在于,我要不一样,我要活成一个有自己故事的人。
两年之后老爸知道我曾经去了上海,起初他还比较惊讶,后来明白我的“先斩后奏”都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罢了,况且,我又不花家里的钱,用自己的钱说走就走也是一个人在成长路上被慢慢解套的权利。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喜欢计划好的事情被一些过度的担心阻挠。预估了经费安排好了旅程,出行了便是。4年之后的夏天,跟娟和喵一会计划去内蒙古,想躺在大草原上看月亮数流星。这期间顺道去北京找爱吃虾混了一两天,吃了她亲手做的我如今还心心念念的梅菜扣肉。那时的帝都,天蓝得看一会儿都觉得眼睛快被晒伤。
我们在内蒙古响沙湾里第一次骑骆驼,去黄花沟高山草原上骑马采漫山野花,坐在像公交车一样的绿皮火车上跟陌生人打牌。我们的手机里反复播放着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那时的我们仿佛各自怀着心事,却也乐得放声大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那时候,旅行的意义在于陪伴,在于,谢谢我的生命里,曾经有你。
我好像就这样在不断的坐车练习中慢慢地治愈了晕车这个“恶疾”,于是我计划着更加遥远的旅途,终于在毕业那年得以实现。出发去西藏的当天是母亲节,跟林小斯有过争辩,当时她因为未知的旅途风险、害怕发生意外让父母难过而掉眼泪,我也在列车经过家乡站点时想起再次对我的旅行计划不知情的父母,内心充满自责和悲壮。可我们已经出发了,还是在林小斯忘记带身份证的情况下。
我们半道“劫持了”原本打算去敦煌的阿亮,带着刚辞职的阿金一起住进了拉萨老城区的青年旅馆。与超和雪冰日渐相熟的那些日子,我只记得当时看到的羊湖如蓝丝带般安静地美着,布达拉宫的宝石透露出丰饶的过去,光明甜茶店的甜茶没有杂味也很香甜,林芝的石锅鸡让我现在半夜做梦还能流口水,哲蚌寺里面的辩经师父凭着沉到尘埃里的中低音让人无比宁静。
据说在西藏许愿如果实现了,不用还愿。我记得我在雅鲁藏布江旁,在南迦巴瓦峰露出真容的那一刻,在“情比石坚”的木碑旁,买下了一个好看的石头,只是如今,这块石头还没送出去。那些一路从家乡磕长头到大昭寺的虔诚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对那时的我而言,旅行是一种仪式,我毕业了,从此可能少了些许天真,但也会期待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尽管原先约定一起去的人,没有一个能成行。
有些人喜欢旅行是因为可以自然而没有束缚地作自己,有些人想要收集不同的风景,期待不同的故事。我觉得就像人生发展历程,你终归会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个不同阶段。
从最初的迫切出行,到后来渐渐地“不轻易出行”,理性地看待这期间我的想法的变化,其实发展路径跟上述阶段是一样的。
从西藏回来之后,我疯狂地补了许多关于西藏的纪录片,旅行让我知道了我的无知,也让我更加清楚明白,旅行解决不了我的所有困惑,也无法直接成就一个优秀的我,它只是一种寻道的方式,最好的意义在于,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文:小银鱼,本文归【Nonsense23333】所有,谢绝非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