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罗斯是前几天就要去的,但是我那天错、过、了、车!
去阿布罗斯一定会经过丹迪,所以干脆就放在这一天一起去了。从丹迪出发的话很近,好像十几二十分钟。
下车之后还是一个小镇子,修道院遗址离车站很近,走走就到了。
我之前查文物局的手册和修道院主页的时候,记得是说在门口的礼品店进去,就是类似Tantallon城堡的那种入口,而且还可以拿免费的趣味题,在网上自己打印也可以。就是一些关于修道院本身的小问题,可以一边游览一边自己找答案往上写。
但是我跟在三个老外身后走到了这条路上,没有入口,没有管理员,直接进去了。我隐约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反正有年卡,我也没多想,后面再说这里是怎么回事。
修道院的建筑用材大概还是红砂岩,破碎坍塌得很厉害,我仿佛又看见了Tantallon。
这面墙上的大圆圈很瞩目,而且后来也看到了解说,它确实是修道院相当重要的一个部件。
旁边的墓地。
从进来的位置一个一个看吧,这是离我最近的一处,是曾经的礼拜堂。
紧挨着礼拜堂,或者说在曾经的礼拜堂内部,有一个小房间,是圣器室。面积大约二十平米,但是顶棚非常高,非常非常高,差不多相当于两层楼高。
这个房间用来存放仪式使用的法衣,书,和用具,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十分华丽贵重的,是修道院最值钱的动产。
下图给出了一个圣杯的照片。当时存放在这里的有银十字架、许多件贵金属制成的圣杯和其他容器、银质的圣像、黄金和丝绸制成的法衣等等。它们可能被小心的藏在木制的墙柜门后面,如下图所示的黄色木柜子。
修道院长Walter Painiter在1411至1449年之间盖了这个圣器室,在它之前也许有一个旧的圣器存放处。看下面照片里墙上的小窗户,从这个小窗户可以看出墙后有螺旋楼梯通向更高的地方,在上面一层也许就是旧的圣器室,后来被新的这个取代了。
在1700s,圣器室旁边的一个小房间用来收容那些“被诊断为精神失常的人”。因为最后一个住在里面的人叫Jenny Batter,那个小房间后来也就被叫做“Jenny Batter’s hole”。
下面这张照片上,右边数第二个石龛上面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小雕刻,就是上面那个解说板里右上角标注出来的部分。那是修道院长Paniter的纹章,在它上方是一个曲柄手杖的头部(宗教长老表示身份和权力的手杖),代表着他的职务。
但是我没看见什么手杖的标志啊……难道是外圈的那几层圈圈?
棚顶。
圣器室的门,有点重,推动的时候有很大的声音在石室内回荡。
圣器室旁边的房间,只剩下这一点了。
这就是在外面一眼就能看到的大圆圈,就叫大圆圈儿(The Round O)。教堂本体呈十字形,南翼部分是为纪念圣凯瑟琳(别问我这是谁)而建的,在南翼的顶部就是这个巨大的圆形窗户。在阿布罗斯,这个大圆圈是一个地标,有时它也充当为海员指路的灯塔。1800s,罗伯特·史蒂文森建造了Bell Rock灯塔,顺手把这个圆窗也重修了一下。
地面可以看到一个个大圆石头底座,是当时教堂柱子的底座遗存。
教堂遗址基本是下图这样的,地面建筑除了几面断墙和破碎的柱础外,已经全部消失。
在当时,阳光透过高处的窗户照耀着教堂内部,使它看起来格外神圣。尽头的祭坛是修道院长举行祈祷仪式的地方,僧侣们坐在两侧的木椅子上,中间则是威廉一世的墓(下图地面那块长方形的石板)。威廉一世绰号“狮子王”,一生致力于搞死英格兰,然而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如意,他在位期间,割地赔款和亲一样不少。
这张解说板重现了当时教堂内部的场景。
另外还有个关于苏格兰国宝“命运之石”的小插曲,1951年,几名苏格兰大学生把命运之石从西敏寺偷走,并把它用一面圣安德鲁十字旗(苏格兰国旗)包着,藏在了阿布罗斯修道院的尖顶上。
这块石头现在展览在爱丁堡城堡,因为被偷过嘛,有人怀疑现在展览的这块不是真品。
这也是个挺倔强的“搞死英格兰”的苏格兰小故事了。
教堂西面的建筑仍然有台阶可以爬上去,这是北面的墓地。
下面这块板子大致介绍了阿布罗斯修道院的由来。威廉一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Thomas Becket是儿时玩伴,1170年,主教被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拥护者谋杀,威廉一世在1178年下令在阿布罗斯建立这个修道院来纪念他。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国王动机不纯,其实是为了打着纪念亡友的幌子以达到收买人心的政治目的。
这里有苏格兰最大的柳叶刀式窗户。
这是教堂尽头一扇大木门上的锁孔,透过锁孔可以看见对面的景色。昔日的圣殿如今只剩几面孤墙,锁还在,而这把锁要守卫的东西已经不在了。
西南塔楼的一部分。
当时的僧侣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敬神上,他们每天要参加八次宗教仪式,第一次从凌晨两点开始。在仪式的间歇,僧侣们还要在教堂的小礼拜堂里祈祷。
宗教节日是修行生活的重中之重,在苏格兰,要庆祝的圣人日有几百个。每逢重大的日子,西边的大走廊就会开放,以供僧侣们通过。
在阿布罗斯,重要的宗教节日包括:威廉一世的忌日(12月4日),圣Vigean(别问是谁)日(1月20日),还有和圣Thomas Becket(修道院名义上的正主)的三个圣日(12月2日,12月29日,7月7日)。
被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Thomas Becket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知名度,为他举办的祭奠仪式在苏格兰十分盛行。1358年,大卫二世(罗伯特·布鲁斯的儿子)和修道院长还写信给坎特伯雷,要求迎Thomas的遗骨到阿布罗斯安葬。
上图底部的这个物件是阿布罗斯修道院受命保管的,叫做holy Breccbennach(别问),里面是圣徒哥伦巴(521-597,有皇室血统的爱尔兰圣徒,42岁时在苏格兰的爱奥娜岛上传播福音)的遗骨。
然后重点来了,苏格兰国王在打仗时,会命人专门扛着这个圣骨匣一起上战场,这个传奇盒子甚至有可能参与了著名的班诺克本战役(1314,罗伯特布鲁斯击退英格兰军队)。后人称它为Monymusk Reliquary,圣骨匣由木头和金属制成,样式和花纹来自盖尔人和皮克特文化,工艺则可能来自盎格鲁-撒克逊,现收藏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我好像对它没什么印象……
下面这张来自教堂的上层,仔细看可以在一个柱础上看到一个等同伴等到生无可恋的小哥。
这是右边的庭院,当天有工人在修剪草坪,轰鸣声巨大。
庭院在当年是修道院的种植园,主要种植蔬菜、水果和药草。
这就是我爬上去的那层,隐约体会得到当年修建的精美程度。
下面这张是修道院后面,小镇阿布罗斯的日常景象。
下面这张图给出了修道院的整体造型图。
1.礼拜堂。
2.圣器室。
3.会礼堂,读经和讨论问题的地方。在这个位置还挖出了很多中世纪的坟墓,大多葬着以前的院长、修道院的中高层,还有赞助人。
4.食堂,冬天一天吃一顿,夏天吃两顿。
5.盥洗室。
6.厕所,厕所的下水道有冲水功能。
7.院长的房子,供生活和办公用。
8.会客室。
9.门房,说是门房但是规模未免太壮观了。这是把修道院和俗世分隔开的场所。
这是从庭院里看修道院的背面。
在庭院里看大圆圈。
院长房子的门。
整体外观。
里面已经改造成了一个简单但并不马虎的博物馆。
里面的壁炉和台阶。
这个小博物馆主要是关于阿布罗斯宣言的。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胜于刀,啊,莫名地想起鲁迅大大。
这个事仍然跟宗教有关。起因是这样的: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想让苏格兰和英格兰都加入他的宗教改革运动,于是他分别给英格兰的爱德华二世和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一世写了信,要求双方停战。但是他在给罗伯特一世的信中,并没有称呼他为“国王”。因此罗伯特布鲁斯拒绝了这封写给“苏格兰统治者Robert Bruce”的信件。
罗伯特一世的拒绝激怒了教皇,于是教皇下令将罗伯特驱逐出教会,苏格兰也有被英格兰吞并的危险。
爱德华二世趁机提出接管苏格兰统治权的要求,并声明不承认苏格兰的独立主权,因为他爹,爱德华一世,在以前两国的王权交替的时候搞过事情。
小故事时间:“两个爱德华”
1291年,苏格兰王权的竞争者有两位,Robert de Brus(罗伯特布鲁斯的祖父)和John Balliol(不很有名的苏格兰贵族),他们各自都控制着一部分英格兰的土地,而爱德华一世是这些土地上的大君主(overlord)。
1286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妻子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去世,当时的爱德华一世(亨利三世的儿子)似乎是苏格兰一个可靠的盟友。
毕竟是大舅子和妹夫。
这个关系你们捋清楚了吗?
亚历山大三世的继承人,是他的外孙女,有“挪威少女”之称的挪威公主玛格丽特。1290年,爱德华一世签署了Birgham协定,约定他的儿子爱德华将迎娶挪威的玛格丽特,同时承认苏格兰的独立权。
同年爱德华国王向苏格兰派出了使节,应该是作为爱德华王子的代表。当年9月,玛格丽特公主在赶赴苏格兰的途中去世。圣安德鲁斯的Fraser主教和作为代表人的伯爵们让爱德华一世来决定,两名候选人中的哪一位可以继承苏格兰王权。
爱德华一世把王冠给了John Balliol。这一事件使得爱德华一世被认为也拥有了苏格兰的大君主地位。
此举激怒了他的儿子爱德华,后来爱德华二世为了报复,发动了对苏格兰的入侵。
这就是苏格兰独立战争的开始。
至于懵逼瓜农John Balliol,他后来也被苏格兰贵族罢免,关在伦敦塔。
为了挽救危亡中的苏格兰,修道院长Bernard起草了一封申诉信,数名苏格兰贵族在其上签名盖章。这封外交信件被送交教皇,信中声明苏格兰主权独立,并要求教会撤销对罗伯特一世的驱逐令。
这就是阿布罗斯宣言,下面每一个纸条都代表一个署名的贵族,上面还带着各自家族的火印纹章。
宣言全文很长,其中有两句最有名的被写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墙上:
“但凡还有百人尚存,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绝不接受英格兰人的统治。”
“我们战斗不为光荣,不为金钱,不为名誉,仅仅只是为了自由。若想要一个良善的人放弃自由,只有失去生命一途。”
历史真是有趣,我相信当时的人们誓死抵抗是真的,然而2014年苏格兰脱英公投失败也是真的。
下面这几个按钮各自是一段录音,分别是事件简介,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独白,英格兰爱德华二世,苏格兰罗伯特一世,以及当时的修道院长伯纳德。
屋里很安静,按下相应的按钮就可以听见每个角色慷慨激昂的陈词。
国王罗伯特的立场:
罗伯特在1314年对战爱德华二世取得了Bannockburn大捷,但这两位国王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
苏格兰人现在有强大的军力,又士气高涨。罗伯特一世袭击了诺森布里亚(中世纪王国,在英格兰北部),坎布里亚(英格兰西北部),约克郡,和兰开夏郡,在那里的英格兰军兵力分散而士气低落,完全无力抵抗。
然而爱德华在教皇的裁决中占据着优势。
1317年,教皇干涉了两国战争,提出休战调停。布鲁斯拒绝了教皇的信和停战提议,因此教皇不承认他的王位,并要驱逐他。
因此,一封苏格兰贵族们寄给教皇的信就成了外交上的解决手段。
这种形式的外交并不是新鲜事了。1237年,几名贵族给教皇写信,内容是关于和英格兰的某项协定。1318年,即阿布罗斯宣言起草的两年前,爱尔兰人也送出了一封类似的信,爱尔兰谏书,也是diss英格兰的。
下图中的人像就是罗伯特·布鲁斯。
史学界有一种看法是,阿布罗斯宣言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打下了基础。
一时搞事,则永远搞事。
最后一部分展板介绍了一下宣言的起草者,修道院长Bernard。
“国王罗伯特一世所要求的那种起草申诉信的能力,独存于修道院内。”
要写出能送呈教皇的信件,对古代经典、圣经,以及政治理论的了解,还有使用拉丁文引经据典的能力都是必要的。
1320年,符合以上要求的人员都在阿布罗斯和Newbattle(苏格兰中洛锡安地区的一个小镇)修道院里。而阿布罗斯更加适合,因为它的管理者是罗伯特一世的心腹。后来,Bernard院长和手下的修士起草了这份文书。
另外,阿布罗斯的地理位置也被认为是合适的——远离英格兰,处于北部海边,而且方便联系欧洲的盟国。
……这个像是在说这是一个适合对英格兰吐舌头“略略略”的地方。
这是院长房子前面的外观,有一个圆顶地下室,是僧侣们做工的地方。
内观。
地下室原本是厨房的一部分,后来逐渐也被改成了厨房。
在这里修行的僧侣都是本笃会僧侣,也叫灰衣修士,在爱丁堡乔治广场旁边就有一个灰衣修士墓园。
这些人是威廉一世从Kelso 修道院(凯尔索,苏格兰南部边境小镇,修道院由他祖父大卫一世在1128年建立)召集来的,这些人是首批从法国直接抵达英国的本笃会成员。他们恪守本笃会教义,平日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体力劳动,或遵循比一般教义更严格的要求来冥想苦修,内容主要是关于贯彻自己终身保持贫穷,不婚,以及绝对服从的那些誓言。
下面还用做活儿的工人的口吻写了一段讲解:“我叫安德鲁,是石匠的学徒。从1178年这座修道院动工时起,我师父就在这里工作,二十年了,还没完工!我知道很多关于这里的修士的事情,跟你们说说吧。你们知道吗,在真正成为一名修士之前,你们必须发誓自己真的很穷,永不结婚,而且庄严遵守每一条修道院的法则。我觉得我可办不到!”
石匠得知道如何选择并切割合适的石块,而在制造特殊的结构,比如拱顶时,又要有专门的技术。最主要的石块最先被放置,然后把作为造型的那些石块用砂浆黏合在周围木制的框架上,如果这些石块彼此之间不能完美嵌合,整个拱顶就会崩塌。
“我还在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石匠们用这些凿刀把石头雕刻成你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在夏天,我们早上五点就开始工作,有在夜里时七点结束,不过在冬天我们就干不了太多了。”——学徒安德鲁
(啊,苏格兰冬天下午三点半天黑而且见天凄风冷雨)
图里这几块石头就是教堂里脱落的拱顶的一部分,这部分通常是作为拱顶下部的支撑,上面再搭起别的石头。这个修道院的墙壁上大量地使用了小拱顶作为装饰结构,圆拱一直到1100s末期都很流行,然后尖顶慢慢开始时兴。
关于怎么吃饭。
僧侣们的食物一部分来自自有土地的产出,一部分来自捕鱼权。
一天两顿。第一顿中午吃,半夜还要起来做礼拜。
“每个人,除了病人和身体极度虚弱的人,都绝不可以吃四条腿动物的肉”——本笃会教义。
本笃会僧侣们都是素食者,但是在宗教节日他们可以吃鱼,鸡肉和其他一些种类的肉也可以,因为它们“不是四条腿的”。
好的,这个教义是以腿的数量来区分,有的宗教是规定可以吃冷血的动物但是不可以吃热血的,有的规定不能吃哺乳动物,而且各有各的解释,僧人们为了吃肉也是绞尽了脑汁。
吃饭的时候不能出声,饮酒要有节制。
“兄弟们在进餐时也必须阅读,要完全的安静。禁止放纵享乐,以免任何一名修士消化不良。”——本笃会教义。
……行吧,还挺萌。
每周都有一名僧侣在就餐时间念诵圣经。饭食包括烹煮过的蔬菜,做成汤或粥的形式,新鲜水果和面包,他们还喝度数很低的麦芽酒或葡萄酒。
“足量的一磅面包足够一天吃的了,不管是一日一餐还是分为午餐和晚餐。”——本笃会教义
我姥姥说她年轻时干完农活能吃六大碗米饭,你们还是不够饿。
做面包的面粉也要僧侣们自己磨,就是用那种上下两片的石磨,其他的食材则用臼杵研磨。
“食物!赞美食物!”
石臼是用本地出产的砂岩制成,质地较软而表面粗糙,石磨有时会用到外地进口的砂岩,质地更坚硬。
“工作与休闲”
僧侣的日常生活以礼神和手工劳动为中心。
“我们应当赞美我们的造物主,在以下时间赞美他的公正:朝赞课(黎明前),早课(早上六点),第三课时(九点),第六课时(十二点),第九课时(下午三点),晚课(日落,下午六点),晚祷(睡前);让我们在夜里也起身赞美他吧。”——本笃会教义。
不让我遵守的话,看起来还是挺萌。
在冬天和夏天,祈祷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余的时间要用于个人祈祷,学习,工作,打理庄稼和园林,烹饪,打扫卫生,做皮革制品或木工活。僧侣们还是有闲暇时间的,有一种游戏,叫做“九人莫里斯”。
当没有工作和祈祷要做的时候,僧侣们都待在修道院里。修道院的石材后来被盗走去盖镇子上的房子了,但如今仍可以看出当时的轮廓和一些地基。
修士们都在宿舍或东翼上方的寝室里睡觉,在晚上,他们通过一条夜间通道去做晚祷。
“僧侣们都在各自单独的床上睡觉……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应该都睡在同一个地方。”——本笃会教义
……听起来感觉哪里怪怪的……
宿舍的下方是会礼堂,供修士们白天聚在一起听讲经和讨论修道院经营事宜。历届修道院长也埋葬在那里。
真是“死也要监督你们学习!”的现实版。
安德鲁:“如果我是一名修士,我最喜欢那个暖阁,就是在宿舍下面的那个,修道院里唯一有炉火的地方。”
下面这块石头是门旁立柱的一部分,图里也给出了它在装饰性结构中的位置。
窗格。
中世纪的窗户是由小片玻璃组成,用铅棂条拼接在一起。玻璃片的重量由用石头刻成的镂空花饰窗格来承担。窗格的内侧有凹槽,用来卡住玻璃片。图中这一块是窗户的竖框,解说板右边的照片则是Melrose修道院的窗格。
拱顶是由带圆拱的石头组成的天花板,由拱顶发散出去的脊状结构是支撑部分。一些拱顶的石块上还带有凿刀的痕迹,那也许是给灰浆留的位置,用来黏合不同的石头部件。
“清洁仅次于敬神。”
本笃会教义规定了僧侣们应该吃什么,什么时候说话,还有,保持清洁!
盥洗室里为僧侣们提供洗手池和毛巾,僧侣们在饭前饭后都必须洗手,这不仅仅表示生理上的卫生,更代表着精神上的洁净。
“病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沐浴,但是健康人,特别是年轻人,则不必每次都获得许可才能洗澡。”——本笃会教义。
修道院的自用井为他们提供了干净的水,人们在修道院里还发现了一些运水用的铅制管道。修道院的结构是如此完善,他们甚至有室内的厕所!这些厕所不如我们的现代厕所标准,但是在宿舍的尽头有着公共厕所,与修道院的下水道相通,这样污物就能及时被冲走。
——看起来特别像我们高中宿舍的公共厕所。
僧侣们坐在厚木板制成的马桶上如厕,下面是石头的水槽。在东翼的远端,还能看见下水道和厕所结构的遗存。
安德鲁:“僧侣们在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墙上还有一个橱柜,供他们放毛巾。他们在宿舍边上还有一个厕所。我们也有室内厕所 ~ 一个夜壶!”
滴水罩饰。
下图中这种门拱就叫滴水罩饰,通常在门的拱顶上方。有些地方使用这种设计是为了使雨水分流滑落,以保护石门本身。
还有一些是环形座饰,表现为石块周围的环形花纹,一般出现在柱子的底部。
石柱的构成。
石柱用来支撑建筑的重量,它由三部分构成:柱头,柱身,柱础。这三部分通常都会有复杂的雕刻作为装饰。
1561年的宗教改革之后,曾经地位显赫的修道院变成了采石场。修道院中大量的石材被取走,作为镇上重要建筑的原材料,比如后来的乡镇办公厅。1773年,Dr Johnston来到了阿布罗斯,他看到的是,曾经“古老而富丽堂皇”的建筑,变成了“只能在杂草丛中略窥一二”的废墟。早在1702年,镇政府曾试图阻止人们搬运这里的石材,在1815年又求助于外部赞助者以修葺修道院剩余的部分。但是直到1924年,修道院遗址才得到国家的关注,也是从那时起,阿布罗斯修道院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变成了一个博物馆。
保护工作仍在继续,苏格兰文物局的修复工人们使用的是和中世纪时期相同的技术和材料,力求整个遗迹修旧如旧。
“建造阿布罗斯”。
中世纪的石匠们在建造阿布罗斯修道院时,使用的是本地出产的红砂岩。这种石头质地较软,是极佳的建筑用材,因为红砂岩可以被容易地切割成需要的形状。
(然鹅缺点就是不够结实,容易被腐蚀和风化,Tantallon城堡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流逝,修道院许多建筑上的石头相继脱落。现在,这些部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座中世纪修道院是怎样建成的。
下面这个是里面的一个小房间。
“修道院之外”
教堂的建筑孤独地庇护着修行的僧侣们,将他们与俗世分隔开来。但是修道院的复杂之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气,熙熙攘攘的地方,和周边的乡镇紧密相连。
像阿布罗斯修道院这样的大修道院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这座修道院的财政资金主要来自它在苏格兰东部占有的大片不动产。修道院也负有相应的经济责任,他们要缴纳很重的税,维修自有房屋,还要在暴风雨和战争后负责重建工作。
建筑区的围墙保障着僧侣们的安全,从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两方面把他们和世俗社会隔开。
修道院把房产租给周边乡镇的居民,并收取租金。同时他们还管理着一些农场,农场在他们的财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农民们把他们的庄稼和牲畜送到农场,而这些商品又从农场被送到修道院或最近的集市。
图中右边的图是一个十四世纪的羊栏,里面都是产奶羊。直到18世纪,这种形式的设施在苏格兰都很常见。
左边中间的小照片,就是上一篇里的Broughty城堡,它所在位置的那个港口,当时也处于修道院的控制之下。
本地资源:阿布罗斯修道院在Montrose盆地拥有一些盐矿,在Deeside(貌似位于北威尔士?)拥有伐木权,在安格斯海岸和泰河口有捕鱼权。(说好的终身保持贫穷呢?!)
一些地方,比如Auchmithie的渔村,直接用所捕的鱼来支付捕鱼权的使用费。而且直到16世纪,修道院的僧侣们都还从附近的Monifieth收取成桶的“色泽红润,新鲜肥美的三文鱼”作为租金。
(看来他们光吃素真的很难熬)
和阿伯道尔城堡的花园类似,这里也种了苹果树。形状和颜色都比阿伯道尔的好,很想尝尝来着。
我没摘(sigh)。
这个树结的果子也很好看,有橙色和红色两种,跟蓝莓差不多大,不知道是什么。
离树们不太远的水井。
貌似是庭院里的建筑和墓地遗址,地面的部分已经都没有了。
红色的真的很好看了。
最后来个近景照吧,前面的照片里它只出现了一个角。狮子王威廉一世的墓,如今是露天草丛中的石板一块。
我还是从来时的大铁门那里出来的,出来时左边大草地上有一群老爷爷在……不知道干啥,好像是在打什么球。
走了两步,我就去拍路边的花,这时!一个小伙子从一辆面包车上跳下来,往我身后大铁门的方向走去,算是跟我擦肩而过。
然后!从我身后传来金属碰撞的声音!那个小伙子!把铁门!锁上了!
所以这里真的不是正常的入口OTZ,哪怕晚二十秒出来我都会被锁在里面。
更要命的是,转了两个小时,我根本没看见文物局官网上说的那个正式的入口。
走了,回车站坐车。我买了阿布罗斯-丹迪,丹迪-爱丁堡的同一趟火车的两张票,因为分开买这两段反而比买阿布罗斯-爱丁堡更便宜,这地方就是这么神奇,我还能说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