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舒老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是在一年前,属于大概翻阅,看了别人的评论,褒贬不一。一年后,再次翻看,一一记下笔记,似乎突然有了一种新的认知。
从序开始,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舒老师称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可以获得实质提升。在于这点上,大概没有人会有反驳的意见。多读,读好书,对写作来说,是最快速进步的方法。
在此章提到鲁迅先生的枣树,连我十岁的儿子都知道这个梗,他说在网上看到的。有些搞笑说那是大师写的,就算是重复啰嗦也是有趣的,但在书中的解说里得知一个新的概念——情景的转移,缓慢的观察情景,从一颗枣树,转移到另外一颗枣树。
如果你的思绪能跟着枣树的移动,大概就能体会到这种妙处。
第二篇序里,舒老师提到她如何走上“明月谈文学”这条路。提到天分一说,她称看到荣格的这段话时泪流满面:根植于无意识深处的创作冲动和激情,是某种与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和幸福相敌对的东西,它践踏一切个人欲望,无情地奴役艺术家去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平凡的幸福。
舒老师称这是天分的作用,让她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选择写文学评论的事,并且顺风顺水。当然,舒老师足够坦诚。并且她的自信,是在众多读者反馈中得来的,毋庸置疑。
对于荣格的这段话,我理解为热爱,你喜欢这件事情,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或许这种热爱并不一定带给你荣耀,但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确实推动着你前行,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当然,快乐是最重要的。
言归正传,一起看看《大师们的写作课》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本书分为4个章节:内容、技能、拓展、批注。每章节从各个小点,选取名家作品进行分析,哪里好,好在什么地方,特色是什么,学习写作者,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建议读者读的名家书目,挺详尽的。
舒老师对好文章的定义:精准,富于新鲜感,画面感和音乐感。需要精细的审美力,异常敏锐的感官,她建议读者能静下来,认真观察一些事物。用心去感受万事万物带给我们的细节,再融入到写作中去。
书中的例子很多,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张爱玲,舒老师称她善用比喻到基因突变的程度,将比喻融入到艺术、瓷器、纸制品、音乐等中去,再次认真去读张爱玲的文时,发现确实如此精妙。其实这跟她的生活环境有很多关系,她生活在那样的场景里,见怪不怪,看得多,懂得多,用起来似乎就变得信手拈来。(这下你懂了吧,你的生活对你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你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写作中来。)
在看书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会发出一种赞叹:舒老师看的书真多啊。她把自己看过的书,从知识点的层面挑选融合在一起,和读者一起学习如何写作。
写作,是可以学习的,有迹可循。前提是我想写什么?就像舒老师在序里说的一样,有种天分指引她走向这条路,那我呢?想要写什么?
先确定好自己的写作方向,再从好的作品入手,书的结构、写法、技巧,多读几遍,记不住的用笔记下来。平时需要做的还有仔细的观察,感受当下。我想,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