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份,我从邻居家借来一辆农用三轮车,把家具和锅碗瓢盆装上去,和我一同迁往学校的,还有同是教师的妻子,和不到三个月大的儿子。
这一住就是23年!
学校还是挺照顾我们的,特批两间平房给我们做办公室兼住室。这是学校最前排的一座破旧平房,一共六间,我们住在最东侧,靠着菜地和厕所。其中一间原来住一位刚刚退休的老教师,因为烧劈柴做饭,墙壁燎得黑乎乎的,还好,可以勉强做我们的厨房。
第一顿饭是晚餐,在昏黄的灯光里,薅了别人菜园子里一把青菜炒了,坐着小矮凳子,就着馒头稀饭,虽显寒酸却很兴奋新奇。
这是一段清贫而单纯的日子,我和妻子工资合起来才400元钱,吃水用压水井;洗衣用大盆搓板;买菜在每个周日,用自备的手提篮跑到几公里远的集上。房前种了几畦时令菜蔬,门前那棵梧桐树,从一揸粗细长成巨大的伞盖,时间长了,晾晒衣服的铁丝,竟深深勒进了树身。每个春末,一场细雨,浅紫色的梧桐花儿随风败落,落地成泥、成尘,潮湿的空气里溢满了甜丝丝的味道……
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户老师调进县城,腾出了房子,我们就搬了进去,这是学校后排的两间西屋,这里环境当然好一些:屋子比较新,高大敞亮,房子内墙刷了雪白的涂料;更令人满意的是,还有一小间独立的厨房!于是,我们把那两间住室认真地整理了一番——用花塑料布张了顶篷;两间房子用布档隔开,有了客厅和卧室之分;把结婚时的沙发拉来了,定做了一张“席梦思”床,又买了冰箱……整顿停当,往沙发上惬意地一靠,环顾四周,嗬!还真有点新房的味道……
我们买了台冼衣机,大盆搓板已然退休,但冼衣做饭仍需从前排办公室前按水,再提回去,虽然麻烦点儿,但我们依然享爱着平凡生活带来的愉悦——
—— 最妙的是每个春夏的清晨,一大早醒来,早晨的阳光从东窗射进来,把绯红和杨树斑驳的枝叶影子印在西墙上,像一副绝美的动态油画……挨着窗台,种了狭长的一溜儿太阳花,白天,它们迎着太阳绽开红的、黄的、紫色的笑脸,晚上,则羞怯地闭合……
随着条件的好转、国家加大对学校投资,学校决定拆除我们住的西屋,盖一座办公楼,我们开始了住进学校以来的第二次搬迁,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安排我们在后面女寝室暂且安身。记得很清楚,当时,刚搬进后面寝室,西屋还没拆完,儿子硬要我冒着危险,钻进残壁断垣,撕下墙上他期末的奖状,站在没有房顶的屋里,环顾空荡荡的四周,回想起在此生活的日日夜夜,不由得思绪万千,静静伫立了许久……
在后面女寝室“凑合”的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房间狭长逼仄,阴暗潮湿,更甚者这几间瓦房上面是通着的,毫无隔音效果,晚上,隔壁女生叽叽喳喳,很晚了也不会停歇,我睡觉又极警醒,稍有风吹草动,立马睡意全无,记不得有多少次气急败坏地连敲带踢她们的房门了。
虽然条件差点儿,但我一点儿也不在意,因为我知道,暂时的委屈栖身,是为日后更美好的前景打基础,毕竟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相信我们的生活,我的住所会越来越好。
果然,办公楼很快竣工了,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搬家,“新家”是老办公楼一楼的一个大办公室,对于新家,我是满意的,吊扇、电棒一应俱全,并且因为是一楼,冬暖夏凉,比以前平房住着要舒服。但学校安排的“厨房”却让我相形见绌——一个再简陋不过的楼梯间,它纵深不到4米,但宽只有一米多点儿,狭窄到连一米二的菜柜都委屈地侧身而立。虽然领导热心地安了简易门,粉刷了墙壁,但处身其间却仍不免尴尬:楼梯间没有窗户,阴暗不透风;上课下课时上面楼梯咚咚的脚步时不时会震下尘土、落进饭锅;遇到连阴雨,上面还会顺着墙壁淌下水来,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西邻厕所飘来阵阵异味;夏天,正是蚊蝇繁殖的旺季,甚至会有硕大的白色虫子,蠕动着莅临我的厨房门口……
过了没多久,隔壁办公室的老师们搬进了新楼,在领导关心下,这一大间办公室腾出来,做了我的厨房,顺便把大儿子的床铺移过去,虽然简陋些,但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在这里我们住的时间最长,有十多年,每个初春,我们在楼脚泥土里埋下的丝瓜种子生根发芽,到夏天,顺着楼梯栏杆爬满藤蔓,形成一堵绿墙,那一阵子,总有吃不完的新鲜丝瓜,然而单调的食材,让我大儿子吃丝瓜吃到呕吐。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虽然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工资仍然有限,需要支出的地方有多。
让我们欣慰的是,压水井被无塔供水器取代,用水方便多了。而此时,鸡蛋大肉虽不再是奢侈品,但也不是能顿顿偎着嘴吃的,我和滑老师,一个多年的老邻居,每个周末清闲了,我们就相约去集上买白条鸡或者大肉,回家烹炸煮煎,大快朵颐!
第四次搬家,也是最后一次搬家——至少我这么认为——是在2015年,我们几家老师一同搬进了教师公寓。
我认为“最后一次搬家”是有原因的,一是自己已近知天命之年了,不会也不想再颠簸流离了;二是教师公寓面积虽小点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水龙头拧开,自来水哗哗的;并且房子是双层玻璃外加保温层,条件一点不比城里的楼房差,处身这样的环境,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农村环境也好,站在阳台上极目望去,满眼是绿色的田野,东边乡政府前环湖游览区已经投入使用、公园改造工程也马上竣工……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不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吗?
非常巧合的是,我现在所住的位置,正是1996年我初次搬到学校时老平房的位置——学校前排最东侧。风雨二十年,想不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那时我大儿子还不到半岁,现在已是读研二的大小伙子了。这二十年多间,我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步,今日的校园,已不见旧日的丝毫痕迹,栋栋色彩明丽、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报告厅……无不彰显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明,
二十多年间,不仅仅我的居住环境“更上一层楼”,其余如空调、汽车等以前不敢奢望的“高端产品”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知何时,大鱼大肉不再令人艳羡,绿色、素食、环保、吃得健康正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
沧桑巨变春满园
四次搬家迁徙路
见证祖国换新颜
二十余年的数次搬家,在校园里戏剧性地转了一个圆圈,仿佛给自己前半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想,这不也正是祖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功圆满的标志吗?
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