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一晃到了大三;独自一个人在图书馆,看着大家的背影,突然感到自己是如此的迷茫,自己未来还有希望么?
这是某211大三学生的留言。
小苏(化名)认为目前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却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她自己思考了一段时间;并询问了身边朋友、亲戚、家人,多数建议她继续考研。而她对于考研也是左右摇摆不定,于是她找到我做职业规划,希望通过专业的视角帮助她走出当下的困境。
一、现状分析
小苏描述,自己的专业是在父母及、亲戚的建议下最终选择的;父母从小就很重视自己的学业,目前也是希望自己继续考研。将学业这条路持续走下去,然后再考虑工作,一定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然而目前所学计算机专业并不是她感兴趣的,她也表示自己未来不太想成为一名码农。考研自己目前动力也不足,觉得考研压力好大。
听着她的声音逐渐低沉,能感受到她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我询问,觉得当下很迷茫,有采取了什么行动或者措施调节么?她表示,开始制定新的学习计划,比如提升情商能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报名了读书会,跟着大家一起读书。她觉得这些内容或许未来可以用得上。
通过小苏的描述,能感受到她想要提升自己,有所突破,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且一直在犹豫不决,听着这边同学说的参加读书会很有收获就报名了;听了那边同学要考研,也觉得有道理。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苏出现这种状态呢?
首先从之前的选择来看:
1、报考专业时听取了亲戚、家长的意见;而没有考虑自身是否具有优势。
2、以及只看热门专业,将来挣钱多,而没有考虑自身兴趣等多重因素。
其次,在大学期间,因为缺乏坚定的方向、动力不足;致使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因而没有有效的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
退一步说,如果发现专业选错了,自己真的没有兴趣和动力,该怎么办?可以尝试的路径比如:考研、双学位、大三早早去优秀企业刷实习经历;
最推荐的是实习。在大学生里,有靠谱的实习经验的,尤其有优秀企业实习经验的,在HR眼里都是稀缺人才。
二、成长之路
基于小苏的咨询诉求,她希望帮助其探索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规划合理的发展路径;最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我们一起探索出2个核心重点以及个人成长方案。
当下她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有2个核心:
1、充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兴趣、能力、价值观。
2、多探索外部世界:了解未来就业、行业、岗位与自己的关系。
1、充分探索自己
为什么说,要充分了解自身特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呢?
性格:就好比汽车的出厂配置,了解自己的配置特点,会让你事半功倍。反之会比较消耗,也不能持久。
能力:看到自己具备的核心技能,可迁移的能力,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提升自信以及自我效能感。
兴趣:了解自己的兴趣,会更愿意主动投入,从而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提高自己的满意度和创造力。比如,一个讲师特别热爱自己的职业,他会在日常中不断积累授课素材,运用到自己的讲解中,这正是因为他对此有兴趣。
价值观:当明确了当下阶段的价值观后,相关决策和选择就有了依据和标准,自己就不会纠结。这也是让你可以远离迷茫,充满坚定的一个因素。
接下来在自我探索环节完成后,基于小苏个人特质,我们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城市的选择、行业的认识以及企业风格的差别,同时找到接下来要进行尝试的大方向。
比如自己所学计算机,但不想做程序员;而她又非常擅长与人交流、很有说服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推荐她对产品经理、运营等开发上下游岗位进行深入了解。因为她有专业基础认知,未来在工作交流、以及产品可实现性角度都会比较有优势。
另外结合性格特质及兴趣所在,推荐在人力资源方向、市场、策划方向、进行探索和了解。以及教育领域也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推荐大学或者高中阶段老师、以及相关的企业培训师;同时鼓励她可以在探索或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自己添加感兴趣的领域作为补充视角。
2、探索外部世界
在初步有了大方向后,小苏明显特别有精神,很有意愿表达,并且提出不同思路来进行后续职业探索。
岗位调研作业、行动计划也有信心在指定周期内完成。
这里提醒到,对自己有期待,需要通过行动和实践去获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
3、个人成长方案
1)个人独立性成长计划
无论是小苏还有之前的一些朋友们,会发现,大家在这个阶段对于家长的意见参考性很大;而对于从小习惯了听取家长意见,由家长做主的个人独立性方面会薄弱。建议要逐渐从经济独立到精神独立,不断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可以先从小事做起,由自己做决策,身边人及家长的意见作为参考;并且逐渐由自己承担事后结果的责任。
与父母有效的沟通个人建议
因为小苏的父母一直期待她可以继续读研;在未来探索过程中,她有自己的意见和决定需要和父母好好沟通下个人的观点。在这方面,建议她先有行动,有变化,让父母看到她的独立成长和动力来源;再配合有效的沟通、交流。
作为父母也希望看到孩子独立成长;只是有时候他们盲目觉得你一直还是个孩子,还没有成长起来。
独立性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快速建立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对于考研决策的逻辑
小苏也提到,父母一直很希望她可以继续考研;包括身边的同学,亲戚也有过类似的建议。我询问她是怎么看待身边人的建议的。她表示,觉得考研有难度,目前提起考研压力很大。自己也在一直犹豫要不要考研。
关于考研有2个层面建议:
首先考研是基于下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服务的;比如你的目标是成为大学老师,考研就是很有必要的。而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某个岗位,这个岗位更注重实际工作经验,而非高学历,那考研就是不必要的;所以这个角度要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其次,当下阶段犹豫,可以试试看。为什么这么说呢。考研是对自制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比如你尝试1个月读1、2本书以及提升英语能力;先制定好时间计划、有效输出读书、学习笔记等。看这个过程自己是是否可以持续坚持下来。
在这个尝试过程中,有的同学就很明确自己并不适合了。
3)个人管理计划
当下阶段优先提升行动力
对于行动力,小苏也提到自己之前会制定计划,后来发现基本没按这个来;于是就不再做计划了。但也正是这样,目前比较焦虑,觉得自己落下了不少。
建议从小步开始,制定阶段计划,比如1个月作为一个周期;同时任务难度适中。
例如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就读3页。读完复述其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简短笔记。最好是可以将这个知识点可以和自己曾经的经验、经历等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分享给其他人,比如在读书会中多与他人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中互动。
这样可以完成计划而不会因为任务太多产生心里负担;同时有输入有输出,不会出现读完过一段时间完全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
为什么会推荐这种方式呢,因为小苏整体特质偏向在与他人互动中获得能量,而不善于独自一个人安静的持续学习;所以在合理的输入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效输出会有助于知识内化。
这里推荐阅读《微习惯》。
写在最后:
关于选择专业或者未来选择岗位的逻辑:
不要只看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个岗位挣钱多;更重要的是选择你真正有兴趣,愿意尝试探索的。尤其需要避开,所谓前景好,但是自己完全没动力学的专业或者岗位。
如今社会是多元的,就业岗位也是丰富、多态的;选择性也异常丰富。可以读研,可以就业,可以创业,可以留学等等。选择的多样性背后是决策的智慧。
人生有更多选择,有更多可能,也有更多精彩。
选择专业及岗位即使曾经选错了,人生也不会就此灰暗;我们仍有翻盘的机会。
作为咨询师,我可以帮助你:
1、分析当下职业发展遇到了哪些困惑、个人成长课题;
2、陪伴你寻找迷失的方向;探寻达到目标的路径;
3、咨询过程中让你重获信心和勇气;
4、从选择到行动建议,探寻适合你的职业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