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稳讲台,成为你自己
我还记得,2007年刚调到初级中学的时候,那时,老师们的手里只有一本教参和教案。因为刚从小学来到中学,每天我都要备课到晚上11点左右,教参和教案都被我画的密密麻麻。而且我要求自己将教案上每一课的导语一定要背下来,我特别享受那种文采飞扬,口若悬河的感觉。现在想来可笑,有一次上课,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导语一时卡壳了,这时我看见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我却忘词了,突然就好懊恼,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人,一直习惯于使用别人的语言,思维上课,还沾沾自喜,却不知在日复一日的模仿中失去了自我。
2010年,我到西安参加国培,第一次听说了余映潮,程翔这些语文届大咖!才知道原来当今的语文教坛,流派众多:有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有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有李华平老师的正道语文,有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总之,各门各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路字,那时好像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在课堂教学的摸索研究中,站稳课堂,成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2014年暑假继续教育,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系列名师课堂,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一堂好课该如何设计?过去我习惯于研读教参,套用现成的教案,那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好的教学法就藏在教材里。名师只是善于发掘教材,就地取材。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明确的藏着一堂好课的标准:
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摒除杂念, 课堂上枝蔓不要太多,目标不要太杂,化繁为简是必由之路。
心里有了好课的教学标准,备课就有了方向,不至于在课堂中迷失自己。
二、上好公开课,修炼自己
说到上公开课,老师们一般都是不情愿的。毕竟听众不一样了,至少全组的老师要来登门听课,各种技艺好像都得在课堂上展示展示,备课就得多花好多心思,到了紧要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情况也是有的……
可王君老师说:要敢于在公开课中出生入死!公开课的意义在于: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创造课,课也创造人!从优秀的公开课到优秀的家常课,于我们而言,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修养,学识,经历,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特别佩服王君老师!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看她上课,都会被她匠心独运,行云流水般的设计,活动折服,叹为观止!过去很多年,受偶像影响,我也愿意在公开课的天地里摸爬滚打,锻炼自己。那时,我特别喜欢参照王君老师的设计,有一次公开课《谈生命》,我几乎是照搬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激情澎湃的走一遭,全程都很顺利。可是《安塞腰鼓》《湖心亭看雪》的设计是拿不来的,那些带有太多鲜明个性特色的课堂是模仿不了的。
这么多年一直在关注语文湿地,青春语文的公众号,那里面不再只有王君老师,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其中不乏草根老师,大家都是因为热爱王君,热爱青春语文的酣畅淋漓走到一起的。那里面名师也好,草根也罢,拿出了数不清的讲座,案例供大家分享,那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大海。我每天都会去翻翻看看,无形中这也算是学习琢磨,积累沉淀吧!现在上公开课,我发现自己不会再纠结拿来主义,也不会再直接冲到网上寻找教学视频,更不会直接百度名师教学设计来简化自己的教学思考,而是愿意尝试立足教材,试着读透教材,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结合生活聚焦文本,根据自己的特色学情,再去查阅相关的阅读教学资料,既能取他人之长,又有自己的想法去设计课型以及教学活动。2018年我自主设计的诗歌欣赏课《你是人间四月天》,得到了黑龙江专家张春晖教授的好评!她是这样说的:课堂行云流水般学用活动的自由转换,教学内容选定的明确与精准,令人难忘!这样的课堂学生很享受,有所得,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样寻找美,感受美的进程中得以真实有效的达成。随后,张教授邀请我一起合作完成论文《论诗歌教学中的道与术》发表于2019年第四期的《黑龙江教育》。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拥有属于自己开发的课例,带领着学生读起来,写起来,爱上我们的母语,对我而言,这就是职业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是我——一个草根老师的职业追求。
遗憾的是我现在四十多了,已经超龄,不能去参加高级别的公开课大赛,我特别想对年青老师说:要敢于上公开课,敢于直面自己的课堂,敢于接受批评并从中受益,完善自己。不要退缩,更不要妄自菲薄。牢牢抓住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来修炼自己,向着语文的青草更深处漫溯!
三、享受课堂,静待花开
老师们辛苦,咱们各科有各自的不容易!我教语文,深知语文老师的辛苦和疲惫,一周十六节课,要是班主任就得18节课,要再有任课老师值班请假啥的,20节也不是没可能,而这还不是老师们最大的苦恼。我们最大的苦恼,是学生的作文、课堂的重点、需要背诵的课文等得不到落实。不抓落实,学生成绩没有起色,年底评比数字不好看;抓落实,就意味着生不完的气:很难想象,一首古诗,学生竟一周也背不出来;一篇500字作文,学生绞尽脑汁一节课就写了个题目;用一节课训练的某个答题思路,学生课后练习,依然“不按套路”……
面对教学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不妨试着“放一放”,放下焦虑想一想:学生中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是家长精心培养,有的是纯粹自由散长,学习层次,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不一样,一部分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自然是正常的,干嘛非得穷追不舍?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能统一规格的。布尔津县夏丽萍校长说:我们是园丁,园丁的作用,不是拔苗助长,是呵护栽培,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应该的样子,是葫芦就做最好的葫芦娃,是狗尾巴草就做快乐的狗尾巴草,我们当老师的不要老想着改变孩子,让生命简单地成长,成长为最美好的样子,就很好!
王君老师说: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是我们只要拨一拨,油灯瞬间就亮了。当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美好,享受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记得备《登勃朗峰》时,阿尔卑斯山脚下有句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带着学生慢慢的走,用心的欣赏,学习的路很长,能否花开,交给时间吧!
又是新的一年,祝福我们所有人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路上,能够永葆青春,坚持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