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31日,整个朋友圈都在讨论如何度过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有些不解,一整年364天都过去了,最后一天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吗?
上午和弟弟的同学妈妈一起聊天,主要内容是吐槽老大的教育问题。老大是魔鬼,老二是天使,在我们两家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她专门花巨资学习了正面管教的课程。
她告诉我,正面管教的真谛是管教家长,而不是孩子。
好心酸的一句话,我们小时候,被各种管教,不乏“长大了要当家长”的儿时梦想。好吧当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的时候,你告诉我:其实应该被管教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吐完槽,整个人都精神了。下面好好研究下应该怎样管教我们自己呢?
正面管教有什么不一样?
核心人物
阿德勒
核心理念
1、应以尊严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每个人。
2、改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由内而外的(内部激励),通过鼓励帮助个体感受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于归属感的深层需要。
相对于“独裁型”(无自由的秩序)和“无政府型”(无秩序的自由),正面管教提倡“民主型”or“权威型”(有秩序的自由)。研究显示,在权威型和民主型家庭中成长的青春期孩子社交能力最强、最成熟、最乐观。
3、摒弃所有的惩罚和奖励,提倡通过鼓励满足孩子对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基本需要,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孩子通过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要从理解并处理孩子对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信念开始,然后,教给他们一些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技能。
A: 归属感概念: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来源:百度百科。)
我的思考:归属感的概念好难理解。是否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个群体中价值的感受?自己属于什么群体,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发挥了什么价值。从而实现对该个体的内部激励。
B:为什么要摒弃所有的惩罚和奖励?
研究标明,惩罚和奖励从长期看来是无效的,而且,事实上会在诸如自律、内在激励和家庭关系的质量等方面造成消极影响。
我们甚至不鼓励运用逻辑后果——至少在大多数时候——因为,很多父母都试图通过将惩罚称为“逻辑后果”而将其伪装起来。惩罚很可能造成的后果:
惩罚造成的4个R: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下回我要扳回来。”
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下次我决不被抓住。”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我的思考:我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实施了众多条规则的惩罚与奖励措施,我的大儿子Andy目前已经出现了这4个R的全部现象。慢慢的我发现,和我的奖励而言,他更在意自己喜欢事情——看书,他总是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可以挤出的时间,无止境的看书。对此,我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忧虑。
4、正面管教的5个标准
正面管教是一种鼓励模式。由于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也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以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正面管教的49个养育工具,都是在鼓励孩子,也是在鼓励父母。它们是为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设计的,因而,关注的是行为背后的信念。标准如下:
A
帮助孩子们感觉到情感连接,归属感和价值感。
和善与坚定并行。
长期有效。
教给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培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解决问题以及合作的能力。
让孩子发现自己多么能干,以及如何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