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0章《午餐聚会》
深度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莫大勇气 ,更需要坦荡赤诚。
当蛤蟆发现自己内心也存在“挑剔型父母”的状况,并一直在自我批评甚至自我惩罚的时候,就感到很不安。他竟然一直无意识地自己对自己进行精神虐待,一直与别人共谋来折磨自己。他不敢相信,内在可能存在这样的“背叛”。
然而,蛤蟆还是克服了想要逃避的窘况,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因为他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能够平静、客观地检视自己,分析自己,他才能在这个阶段获得成长;才能更好地内视自己以往有意无意忽略的东西,理解并学习既往那些似懂非懂的疑团。
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太久,蛤蟆早已经忽略了靠自己获得内心力量的潜能,反而把这一切归因于外在,一切都等待外来的援助。一句话:这样的心理状态得靠自己来改变。
当蛤蟆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增强了自己的掌控能力,哪怕就是尝试去成功驾驭了一条小船,就能够由此获得自信心,从而慢慢恢复到精力充沛的状态。
这种恢复程度也许还离正常差得很远,但却是启动恢复的引线。当蛤蟆内心恢复了一定的正能量,他就比较容易融入到人群。如果按照蛤蟆躲在家里的样子,全身充满拒绝气息的肢体语言,就可能会让朋友或同学们不知所措。其次,从蛤蟆自身的角度来看,他那时的状态应该是和所有生病或受伤的动物一样,只想离开人群一个人待着;他会觉得面对他人会使他更加劳累、耗能,甚至心力憔悴。
那这种时候,是应该顺应蛤蟆内心的需求,让他自己独处呢?还是试着让他慢慢地习惯接触人群呢?如果不把他尝试带出来走进人群,他会不会长期无力自拔,陷入永久自我封闭的空间呢?如果强行把他带入人群,他又会不会不堪负荷而加重自我厌弃、自我惩罚呢?
有人说,向前一步是悬崖,退后一步是深渊;面临选择的时候稍有不慎,也许酿成祸事。又有人说,向左一步是天才,向右一步是疯子;靠谱的策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重点是走钢丝绳的分寸把握。其实蛤蟆想要的,远远没有那么复杂,也许只是想要像普通人那样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如果蛤蟆的祖父和父母们在世,他们还会如当初那么选择么?
当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境界左右为难时,那就干脆不选择了吧!把决定权交给变幻莫测的命运,随它去!下一个路口会遇到什么,懒得自己纠结了。而蛤蟆恰好就在这个时候收到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
这次邀请是一种试探,也是一个契机。邀请人是比獾更温和的鼹鼠与河鼠。邀请时机刚好在蛤蟆心理咨询后的情绪上升阶段,自然环境中天气也不错,阳光正温暖。蛤蟆也重新找回来驾驭船只的掌控力,世界在他眼里重新变得色彩缤纷。也许一杯雪莉酒、一件八卦新闻就能再次燃起他对生活的热情。
看到这里,我觉得蛤蟆还是很幸运的。有鼹鼠和河鼠这样的挚友,在关键时刻一直努力帮助他,遇到困难也没想过要放弃他。虽然外在有苍鹭咨询师的专业助力,内在有蛤蟆自身不断学习成长的内驱力量,但是朋友的关爱还是为他战胜困难提供了莫大的社会环境支持。
寻找病因,诊断分析后查明症结所在,再给予尝试性治疗。到这里,蛤蟆突破心理障碍的希望已经初步显露了清晰的轮廓。
而这点希望,正是蛤蟆反抗强权的勇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