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那么多爱好,从何而来啊!
武术大概算是最早的爱好吧。
当年正是电视剧《霍元甲》热播的年代,武术也就走入了我的视线。从看电视开始,在田野树丛中“嘿哈”就成了主要的游戏内容。再接着《海灯法师》来了,窦团山上的悬空铁链真心让我感到一丝亲近,老琢磨要不要去爬山的时候在铁链上试一试。当然,每次站在铁链边上,我就开始冒冷汗,然后小心翼翼的退了回来。
然而这些都只是喜欢,还谈不上爱好。
爱好是在小学开始。
那时候我的班主任是杨帆老师,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虽然是老师,但是我们跟他的关系非常好,加上住的近,没事就去他家里玩。偶尔说到了武术,不久,杨老师就在假期开了一个武术训练班,教我们基础的马步长拳之类的东西,这样我才算真正喜欢上了武术。可惜,不知道原因,这个训练班只开了一期就结束了。后来有个姓赵的老师,据说还是棍术比赛的冠军又开了一个班,一来我不知道,二来不熟,也就没去参加。
那时候身体十分差,经常早上打针然后赶着去上课的状态,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指点,慢慢的就断了训练。只是训练断了,爱好还在,就开始买杂志看。八九十年代正是全民武术热的年代,《武林》这本杂志也就进了我的视线。就这样断断续续看了不少武林轶事,知道了杂七杂八各种功法。自己学着练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没人教的缘故,总感觉练的不对,时不时还把自己练的身体出毛病,就真的不敢再练下去。再加上后来喜欢上足球,业余时间都花在上面,连杂志都不看了,只能看武侠小说过过瘾,还有电视,譬如《太极宗师》这类。
说起足球,倒是有个趣事。不知道是不是练武的习惯,我的脚总是铲出去或者戳出去,然后足球场上的小伙伴就经常遭我的暗手,喔不暗脚,时间长了居然有个“无影脚”的绰号。
小伙伴里也有能人,至少我知道一个,当然是后来才发现的。有个叫唐睿的小伙伴,关系很好。有天走在他身后,就搭他的肩膀想逗他。结果手才搭上去,我就感觉从地上飞起来,然后就是双脚一麻,居然到了他前面。那时候不知道有摔这种技法,还在吃惊这家伙劲真不小。几年后看漫画,柔道小将什么的,才知道这不是劲大,而是一种摔
法。
刚才还说起《太极宗师》,吴京演的。我开始瞎琢磨太极八卦的源头,就是这部电视。从那部电视我才知道内家外家的说法,也才开始找适合自己性格的拳架子。电视里有个吴京水缸搅水的镜头,我也学了,当然用的大洗澡盆,感觉这办法挺不错。可惜后果就是因为水洒的满地都是,被我妈禁止了。不过从这种练法,我才自己感觉到,力量在整个手臂流动的感觉,模模糊糊的认为,所谓鞭劲,是不是就是把力量从肩膀集中到手指的说法。以后就养成了习惯,无聊的时候就想象身前一缸水,然后弧线搅动的状态。再后来十多年,高中大学进社会,不是紧张,就是荒唐,
甚至窘迫的时间了,根本就想不起来武术这回事,算是真正淡忘下来。期间也有断断续续的时候,因为看见公园里开场子收费教太极的人,才有些感觉。自己买了些太极书来练习,只是总不得要领,也就没继续。
让我重拾武术爱好是在大概六年前。那时候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错误的决定——这个以后另外讲——。有一个因为木工爱好认识的朋友创业,把我找去帮忙,同时找去帮忙的还有他的拳术老师,马师傅。 当时,虽然我对武术还有兴趣,但是已经只看不练了。换句话说,嘴炮一名。不过看的多了,好坏还是分的出来,明显看得出来,马师傅是有真功夫在身上的。
慢慢熟悉了,才知道马师傅练了几十年的拳,形意拳的门人。基本上他每天都练拳,偶尔我会在旁边看。看的多了,他也会教我们一些手法。这样我才知道,因为没人教,我自己琢磨,很多地方都没看懂,甚至解释错了。这也是我自己练的时候,身体为什么会感觉别扭,个别时候还会练出毛病来的缘故。
什么是迎来送往,什么是擒拿,什么是身法等等,都是那几年看他练,听他说,偶尔凑上去学学,然后上网对比研究慢慢体会纠正过来的。
当然我没有拜师。一来拜师这种事情我很传统;二来有些观点上面,我对马师傅的说法还是不同意的;三来,体会了那么久,我总感觉形意拳依然不是很适合我的心性。不过从那时候起,我又经常开始练拳。从这一点上,我是很感激马师傅的。事实上,我曾经感慨,如果早点遇见马师傅这样的人,说不得我还真正入了武林这个圈子。
不过对于真正想练习武术的爱好者,我的建议是找个好的师傅。不用师傅多有名,关键是师傅的基础好,能告诉你一个动作一个架子有什么道理,什么情况下用,同样情况下,还能用什么打法。如果这个师傅只能教套路,或者只能教拳快劲大闪避得法,然后就跟你吹我这个传承如何如何,那就再考虑一下算了。如果你是想打架,麻烦散打武馆,那个快。
现在有点空闲或者突然想起又没人打扰的情况下,我都会练些东西。不成型,也不是什么连贯的技法,就是一个姿势或者动作,只要做出来能让我感觉全是舒展又充满劲力就行。
毕竟一个连架都没有打过的人,武术也只会是一个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