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是关于临终关怀的,一位从事临终关怀的女孩子,写了她在几年间与一些患绝症者之间的故事,在如今物质第一、金钱至上的社会,此书犹如一股清泉,让人关注到了人生的另一层面,虽然有些沉重。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对生命的敬畏就是该放下时要放下。读到此文的朋友,请将上面的一句话再看两次。然而,有好多的人,真正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面对患绝症的亲人,有多少人明知道已无力回天,但仍将心中仅存的所谓一丝“希望”坚持不懈,导致过度治疗,最终病人也无非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在病床上多躺了几个月而已。也许,作为亲人,唯有此才能感觉对得起患者,从而逃开世俗的责难。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过程,犹如一辆公交车,有的人从起点一直坐到终点,有的人只做了两三站便下了车。每当我去墓地缅怀故去的亲人时,看到一个个墓碑上刻着的那些生卒年月,感慨万千。当然,大多数是六十多至八十多岁,也有个别的只有三四十岁,只能感叹人生无常,生日常过,忌日难测。
在中国,有的人很忌讳谈论死亡,甚至有的已经活到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也并没有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死。人,生是定数,死,似乎也有定数。明天和意外谁也无法预知哪个会先到,因此,常人对生命应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的到来,同时,也要接受和敬畏生命的结束。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你能这么坦然吗?的确是这样,人之所以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有思想、有情感,理论上接受了,而感情上很难接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实是残酷的,不接受,并不意味着未发生,现实也不会改变,因此,不如告诉自己,该放下时就放下,谁都是要过这一关的,包括自己也有那一天的到来。有人说,人活着就是要和命运抗争,和病魔斗争,不服输、不言败,一副强者姿态,这本也无可厚非,性格使然。有的人,比如得了绝症,就是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一步步的治疗,不惜降低生活质量,哪怕有最后一口气,也不怕浑身插满管子,过着没有任何质量的日子。当然,也有的人甚至生前就交待了子女及家属,得的病如果治不好的话就不必再治了。先不说钱的事,单就承受的痛苦和延长的时间来说就严重不成正比。所以,选择了坦然地接受,保留了人生最后的尊严和对生命的结束所存的一点敬畏。也有人会说,并代表了一部分舆论的导向,子女不给老人治病,是不孝,是见死不救。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子女为了治疗费用或者是遗产等所采取的消极做法,但大部分肯定还是希望患者能多延长生命的长度。无论如何,对于生命的态度,我想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怕死是必然的,从古代的帝王炼丹到现代的养生保健,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无一不是想通过外部的手段和力量来延长生命,实现人生的跨越。
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死亡的事情。按照西方的说法是去了天堂,按中国的说法是到了阴间,也就是另一个世界。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佛教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也说出了对生命的敬畏、生死的态度和放下的智慧。
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永远属于你,包括你最爱的人,养大的孩子,包括你的财富,你的身体,最后也会回归尘土。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非永久拥有权。世界的一切都是借给我们用的。所以,凡事都有缘起缘灭,强求不得。人生如过客,欢欢喜喜的来,高高兴兴的走,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