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
厉行威
一、对语文教学“真实情境”的认知差误
早在2019年,王宁老师就指出:“我们在跟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老师对 ‘真实情境’有两种误解:第一,在外化的环境里去布置,甚至离开教室去寻觅。……第二种误解,认为真实情境是老师事先安排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赐予的享有者。”[1]其一,教师是把“真实情境”理解为参照现实的自然、社会、生活而具有同一性或复现性的场景。换言之,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往往把“真实情境”理解为是与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社会、生活相同、相似或摄影式复制的场景。其二,认为“真实情境”是教师预先设计而固定不变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依然有一些教师把“情境”仅仅理解为在教学某个环节运用诸如故事、音乐、视频等所营造出来的激发学生兴趣或吸引学生注意的某种氛围情调,而无法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创造的。
王宁老师指出的误解情况,当下依然充斥教学实践乃至诸多研究成果中。比如,发表于2022年1月的《任务群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在“情境设置的有与无”部分,依然把对“真实情境”的理解窄化为“学校文学社即将组织游览等,需要拍摄视频(写脚本)”“校报编辑部即将组织品读经典等活动,需要征集稿件(写鉴赏)”之类的学生“亲身参与”的社会生活情境。[2]这种把“真实情境”仅仅理解为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情况处处可见。不仅仅是一线教师,很多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也有误解或理解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比如《“语境”和“情境”——兼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情景化教学思想》一文中说:“‘真实’强调的是语文教学情境要紧贴生活。……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的教学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即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加工创设的典型情境,也即‘艺术的真实’)。”[3]其中,“虚拟”的意思就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场景的模拟。可见,该作者对“真实情境”的理解也是指现实生活及其复现。综观全文,作者对“2017年版课标”
中提到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也缺乏准确到位、深入透彻的理解。
甚至课标组成员,对“真实情境”的理解也是“离开教室和教学去寻觅”。比如《七问语文大单元》一文中说:“根据我的理解,单元语文学习情境,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当下的生活,从‘个人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生活、跨学科学习’等不同角度考虑创设。”后文还举了“为费孝通纪念馆做《乡土中国》展板”的具体情境设计实例。[4]凡此种种,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这一核心概念的认知差误之大之广。
二、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
课标组成员杨向东说:“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5]这一论断告诉我们,“真实情境”是针对学生尤其是学生心理而言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合学生经验、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意义和价值的“特定环境”。也就是说,这一“特定环境”的“真实性”,不是针对现实生活而言,而是针对学生心理而言,“真实”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是否与现实生活一致,而是看是否贴合学生心理与经验。
课标组成员王云峰认为:“语文学习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主要是文本)、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6]这一说法告诉我们:情境远不止于外部现实和“外在真实”,语文学习资源、历史文化背景都属于情境范畴;情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对“真实情境”阐述得最为明白透彻、系统全面的应该是课标组组长王宁老师。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她的两段话:
语文课的真实情境是什么?指课程对学生的真实性,第一就是文本是适切的,思路是可行的,是能够入脑入心的。不是让学生去“隔岸观火”,不是学生对于一些文化知识、技巧的被迫装卸,这都不是真实情境。情境存留在语境之中,情境存留在思想接受的过程中,情境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因此,一个情境是否真实,它的真实度如何,就要看整个设计是不是真正能够让学生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为起点,做到应思应想的能思能想,学生能走得好,就是情境选得好,营造得好。……所谓真实是对学生的真实。[7]
其次,是“真实情境”。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脱离所思所想,远离能思能想,何谈“真实”?不过是老师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一厢情愿。而达不到应思应想,学生学完了还在原地,又何谈学习?[8]
在这两段文字中,王宁老师对“真实情境”有明确、系统的阐述,值得我们分析、揣摩、领悟。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由于“情境”概念本身的包孕性,以下四个方面是相对区分的。
1.情境范畴包含广阔,情境创设资源丰富
何为“情境”?作为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学习任务群是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结果,统编版语文教材“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有很多情境的创设。情境主要是被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看作“情境教学法”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情境创设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即“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这一“语境”外延广泛,既包含上下文等内部语境,也包含教学资源、方法、手段、交际场景、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等外部语境,而这些与教学目标、主题相关的元素都可成为情境创设的资源。
2.真实情境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
什么是“真实情境”?“真实”与否的参照系不是自然、社会、生活,不是相对于学生置身的外部环境而言,而是相对于学生和学生学习而言的。也就是说,其参照系是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和思想感情,即“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情境”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使其在此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达成素养目标。换句话说,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启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语境元素,就是“真实情境”。因此,“真实情境”不止于某一环节教师的一种预设,而是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即“师生互动中形成”的自然而然的教学结果与教学推进过程。“这里的任务情境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入环节,或通过‘讲个故事’将学科知识进行所谓学生本位的庸俗化处理,而是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9]从这个层面来讲,“对话课堂”中能引发学生联想、启发学生思考的生成性内容无一不是教学的“真实情境”。
3.真实情境普遍存在且与学习方式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的情境范畴广阔,“情境”随时存在。“情境”的“真实”是相对于“虚假”而言的,“虚假”的教学情境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助于甚至破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比如,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也是一种“情境”,但这种“情境”对学生而言是“虚假”的,对他们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甚至具有破坏作用。正因“情境”的普遍存在,所以“情境”又与学习方式紧密相连,我们需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转变以往讲解分析、文本为纲、知识为纲、技术主义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中、在任务引领之下,自己去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4.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且致力于素养培育
王宁老师所谓“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都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言说,进一步表明了“真实情境”创设的起点和旨归都是学生,即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从所思所想出发”,意思是情境创设先要分析学情,厘清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向应思应想前进”,意思是本堂课或本单元(学段)教学应该达成的预期目标即学生学习之后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发展的预期结果。那么,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落差,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尽力消弭这一落差。在这个消弭落差、向目标靠近的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该怎么做,做什么?“以能思能想启迪”,即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启发点拨,搭建支架和阶梯,或“拉”或“推”,或“扶”或“放”,“扶放有度”,引领、协助学生走过这一落差过程,帮助他们向学习目标迈进。这是教师功用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和旨归。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真实情境”不只是某个环节的机械预设,不只是把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都拉回现实生活,从而导致语文教学丰厚内涵的窄化和浅化。“真实情境”的创设就是根据课标、依托教材、针对学情,为学生的联想、思考和实现学习目标适时提供各种帮助,从而体现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概言之,我们要认真领会王宁老师的阐述:所谓“真实”是对学生的“真实”;所谓“真实情境”是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价值和意义的情境”,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语境;“怎样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灵魂”。□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2年第10期)
注释:
[1][7]王宁.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3).
[2]杨帆.任务群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2(1).
[3]邵克金,徐林祥.“语境”和“情境”:兼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情景化教学思想[J].高中语文教与学,2021(7).
[4]陆志平.七问语文大单元[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10).
[5]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
[6]王云峰.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8]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9]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