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期间,慈济志工回静思精舍过年,跟着常住师父到菜园拔草。(摄影/彭珮玮)
我喜欢独处,回到精舍后第一个要练习的就是舍出空间,甘愿布施时间、放下执着,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终于明白,原来快乐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来自于无求的付出。
艳阳高照的夏季,热情的太阳总是不舍得休息,让人大汗淋漓。头顶着阳光,眯着眼睛走在静思精舍,脑海浮现出“夏日炎炎正好眠”这几个字。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拾书籍度残年。”这是明代才子冯梦龙编撰的《广笑府》中,一首名为《怕读书》的诗。对从小就喜爱读书的我,完全无法体会为何怕读书;更何况在精舍生活忙碌,总希望能够有多一点时间闻法复习,不但不怕读书,反而担心“时间不够用”呀!
尚未回来精舍跟随证严上人修行前,居住在繁华都市香港,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事,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只想享受独处的时刻,看看电视、看看书。
五年多前回到精舍,一切新鲜且陌生;每天努力摸索与适应精舍作息,白昼专注于工作,周末跟着常住师父们出坡;住在大通铺的寮房,有时要与大家互动,增进感情,晚上要寻找读书的空档,何其困难……
难,皆因心中没有法,不知道修行的真义;加上那时候的自己,无法完全听懂闽南语,很是着急。
有一天,上人在静思晨语中解说“六度”、“四摄”,对我而言非常受用。“六度”是对内的自我提醒,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对外的积极付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也开始尝试落实在生活中。
“六度”以布施为首,我从“舍”中学习,练习舍去自己的时间、练习放下执着自我,以利他为优先,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十分钟的助人,都是“舍”的起步。
在舍的练习中,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一天用完早斋,帮忙擦桌子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就是老实在修行,一切是那么平凡,没有杂念,用心在抹布与桌面的接触;原来快乐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来自于无求的付出。
生活不是理所当然
说到无求,非常感佩常住师父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辛劳,无怨又无悔。曾经好奇询问一位师父,天气那么炎热,怎么能够耐得住出坡的辛苦、体力的付出,而且脸上还挂着笑容?
师父微笑地告诉我,出坡是为了要让我们知道生活上的需要,饭要有人煮、菜要有人种,要懂得感恩、惜福,而非饭来张口,茶来伸手,坐享别人的辛劳。
刚回来精舍,遇到两年一度的盛事:挖姜黄。对我这个在都市长大的小孩来说,更是不愿意放过。带着兴奋的心情,全副武装,从早上八点起,六个小时在姜黄园奋斗——挖姜黄,将姜黄搬上车、接着铺在地上晒太阳。
中午在斋堂行堂、洗碗,下午种植卷叶A菜,挖菜苗、来回推车去菜田、浇水、翻土等。
推着铁制的单轮车上下坡,很耗体力;下午三点,太阳炎热,即使戴着斗笠,也觉得头顶发胀。当我独自将沉重且轮胎气不够的单轮车,一股作气推上斜坡时,很想举白旗投降,当下心中浮起:“今天真的来错了!”
不过很快就转念,用意志力撑下去!因为看到常住师父们每天在菜园的辛劳,默默地守护这个全球慈济人的家,自己怎么能够不堪磨练,那么快就放弃。那天忙到黄昏五点多,身体虽然很疲累,但心灵跨越了一大步!
农田出坡只是精舍执事的一项,在寮房,清修士排班清扫公共区域,屈指算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需要打扫洗手间(净房)的日子,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其他十一个月都是被他人所“服务”,真的要非常感恩。
当我们走进净房的时候,是否能更体会“观身不净”?当鼻子嗅到气味,是否皱了眉头?懂得感恩人事物,才知道爱物惜福;透彻明了万物的四大假合,才愿意放下心中执着。
劳动当下全神贯注
当我遇到需要调适心情的时候,会去菜园散步。一次台风过后的下午,我走向菜园,远远看到有位师父拿着铲子在铲土。记得之前这一区是种了高高的玉米,采收后剩下一些叶子,到底师父在做什么呢?“师父,需要帮忙吗?”“好呀,我想把麻芛铲起来,移种到另一区。你真是我的大贵人。”
原来因为台风天,出坡的常住二众改在挑菜区工作;这位师父想让大家休息,于是独自前来劳动。我完全不是下菜园工作的打扮,不过也不多想,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可以错过!
种玉米的这块菜田,之前种过麻芛,所以很自然地长了一些出来;师父将约莫二十多株麻芛幼苗铲起,我把它连根带泥土搬到单轮车上,送到麻芛区,师父挖洞,我负责将土地淋湿,再一起以泥土覆盖,压紧泥土,浇水。
管它白鞋沾满了湿黏黏的烂泥、膝盖以下裤管也是泥巴,双手被小金刚蚊子咬得惨不忍睹,指缝尽是黑泥……身处在大自然中,与师父聊聊修行的点滴及自己浮动的情绪,呼吸着大雨过后新鲜的空气,心情渐渐放松。
原来师父也是与我同样的心情,觉得自己有懈怠、还需要加油,在午后来到菜园工作与思考。师父说,精舍生活忙碌,所以更珍惜及把握做早课的时间,专心聆听法语。在出坡的时候,手脚在当下,心中闻思修,反覆记忆法中真义,尝试运用在生活中。
与师父看似偶遇,我相信是前世结下的善缘,要在这一刻彼此分享、勉励,是我的真善知识。我想到上人曾开示,“缘是生生不息的,当你多付出一分爱、多说一句安慰的话,别人会记得你,会把你这颗好种子种在他的心田里。”
忙到约五点半,踏着轻松的脚步走回寮房。乌云渐渐消散,虽然没有美丽的夕阳,看着蔚蓝的天空衬托着几朵白云,心中感恩着师父,期许自己要更加油。
炎炎夏日心中和风
一位朋友问过我:如果可以选择,会想成为什么?她说希望自己是一只鸟,自由地飞翔在天空。记得当时我回答想做一棵树!原因很简单,可以默默地为人们遮阳蔽雨、可以让人依靠。
大树从一粒种子发芽,在因缘会合下成长、茁壮;如发心立愿的菩萨,有缘得闻佛法,殷勤精进行善,渐渐伸展出茂盛的枝叶,经过修剪,仿佛接受人间洪炉的历链,磨去了习气、我执,塑造出不一样的外观,让众人在树下乘凉。
如何成为一株坚毅不倒、根深枝长的大树呢?我愿在慈济的大环境中,努力争取更多的机会及空间付出,力行“四摄法”。
“四摄法”也是由布施开始,上人曾开示,与人结好缘、常常帮助人,就是“布施”;照顾大家,互助互爱,就是“利行”;“爱语”肤慰,让人心宽,没有烦恼,这样彼此带动,即为“同事”。
每当与人共事、在人群中遇到境界时,想起这四摄法,自问能否坚持,然后努力通过考验。同时也要认真落实“布施”行善、“持戒”修德、“忍辱”转缘、“精进”提升、“禅定”自在、“智慧”增长,力行在生活中,即是自利利他。
“春天殷勤耕心田,夏日洪炉入人间,秋来精进恒誓愿,寒冬丰收满福慧。”人生的相遇,都是一期一会的因缘;在修行的道路上,更要懂得感恩有借事练心的机会。炽热炎阳下的人生,虽然需要更多的忍耐与煎熬,只要找到心中的和风,自然凉风徐徐,处处都是法。
撰文‧潘翠微 《慈济月刊》第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