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这本书,我其实买来很久了,第一遍读到一半,通篇日记一样的叙述,看得我昏昏欲睡,便再也读不下去。后来出于某种契机,从箱底翻出来重读,才蓦然发觉,在纷繁芜杂的现世,《瓦尔登湖》这部作品所流露出的那种超然和宁静,不正是人们眼下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心灵给养吗?
在梭罗生活的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整个社会烟尘滚滚的向前急奔着,人们对于财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切,整日为之忙碌,无暇喘息。隔着一百多年的时空,光洁如镜的瓦尔登湖面,将当初的美国映成了如今中国社会的倒影。
面对此景,离群索居的梭罗,在那个远离世俗尘嚣的小木屋中,遥遥像人们发出了呼喊。他在反复的向人们诉说,生活要返璞归真,人活在世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精神的富足才是快乐的关键。
今天看来,这不正是我们或在现世的人,迷茫、痛苦的症结所在吗?
尤其是在快节奏、一线城市中奔忙的人们,声色犬马中,我们轻易就迷失了。纷纷尽自己一切所能,去追逐那些可以折现的成功和梦想。
因为大家都在跑,所以让正在悠闲散步的你,感到一种没来由的压迫和焦灼。于是,不由自主的你也跑了起来,但你并不擅长跑步。气喘吁吁的你,竭尽所能,也无法跟不上众人的脚步。但你却不肯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追逐?我们真的需要吗?那个聚集了所有人目光的“终点”里到底有什么?
或许,那里只有一片荒芜也说不定。而沿途上,那些被你大片大片视而不见的风景,才是你需要体验的人生。
清华大学曾经在为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随寄一封校长邱勇致新生的信,以及他送给新生的一本书——《瓦尔登湖》。
邱勇说,《瓦尔登湖》在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他希望新生们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我看到有人这样评论说:
《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安放洁净灵魂的故乡。所以,邱勇推荐《瓦尔登湖》,其实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年代习见的躁狂与沉沦。
的确,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充斥着太多对于功利的过度追求,人们集体一致的在忽视着灵魂的给养,不再信奉朴素,纷纷趋逐华丽光鲜,同时他们内心世界又是极度苍白和空虚。《瓦尔登湖》是奉献给“苟且”的颂歌,只要你的精神足够丰盈,一箪食一瓢饮就能让人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安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哪里才是出路?怎样才是初心?只要不思考,这些问题仿佛都不存在。但实际上,它可能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都面临的真正难题。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摘自《瓦尔登湖》